毛詩秘聞三:毛澤東自稱吟詩為“哼”

毛澤東1963年1月9日作此詞,第一份手稿即書贈恩來同志
毛澤東特色的
哼詩
原本是新詩寫罷自長吟的,為何改成這個哼字呢?這是有毛澤東特色的1957年8月1日,毛在給江青、李訥的信中在抄錄了范仲淹兩首詞之后,就有睡不著,哼范詞一句;1962年4月27日他為《人民文學》雜志發表詞六首加的引言里又說過這些詞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哼這一動詞,反映了毛對詩詞作品一詠三嘆反復推敲、再三琢磨的一種狀態。《詩經·王風·大車》中曾有大車哼哼一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為:哼,言口氣之緩,故引申以為重遲之貌。這恰可以作為毛吟誦、修改詩詞狀態的一種比喻。
我們且舉例來看看毛在說哼范詞以后,他在對自己詩詞哼著改動的情況吧。旁觀別人絞盡腦汁、殫精竭慮地運思苦慮,我們心中往往會產生共鳴,與對方一起做腦力體操,這對許多人來說至少是挺過癮的事情;而毛在說哼范詞以后不久就是步入65歲的老人了,盤點一位偉大的老人在碼字上的苦心和匠心,我們會升騰起崇高的敬意,并且可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序言中去掉
糊思亂想,睡不著覺
《七律二首·送瘟神》作于1958年7月1日,原詩小序是: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糊思亂想,睡不著覺。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看南天,歡然命筆。最后改為: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說糊思亂想,睡不著覺,是大白話的紀實,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就雅馴得多了。
第一首結句原是:牛郎若問家中事,那個瘟公尚在么?后改為: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牛郎不只是發問,他是和我們同悲共喜!詩的內涵無疑是豐富多了。
第二首破題原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悉舜堯。詩人在吟唱中很快地把悉字勾為盡字了。作為頷聯的紅雨翻作浪青山化為橋句,詩人頗費了一番躊躇:無心對有意,還是聯翩對什么這兩個字的動詞,最后定為了隨心對著意。這樣的對仗倒也輕松。
毛澤東是怎么改詩的
七律·到韶山
1959年6月
未定稿 改定稿
別夢依稀哭逝川, 別夢依稀咒逝川,
故園三十二年前。 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飄起農奴戟, 紅旗卷起農奴戟,
黑手高懸霸主鞭。 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看稻菽千重浪,
人物崢嶸變昔年。 遍地英雄下夕煙。
左右對照看,咒與卷兩個動詞改得恰切,結句中遍地英雄下夕煙則盡顯豪莽壯闊之美。
七律·登廬山
1959年7月1日
未定稿 改定稿
一山飛峙大江邊, 一山飛峙大江邊,
欲上逶迤四百旋。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望洋看世界,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膚揮汗灑江天。 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 云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園里可耕田? 桃花源里可耕田?
左右對照看,躍上當然比欲上好,四百旋中自然有逶迤之意,而夏日廬山的蔥蘢是有色彩的一筆;灑江天的若是汗太夸張了些,變成雨則平添了詩境。
卜算子·詠梅
1961年12月
未定稿 改定稿
風雨送春歸,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巖百丈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猶有花枝俏。
梅亦不爭春,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傍邊笑。 她在叢中笑。
左右對照看,懸崖更較懸巖為常用且聲調鏗鏘;在叢中笑,是共為一體,較在傍邊笑遠勝。
為求佳句
苦吟不休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毛1963年1月9日作此詞,第一份手稿為書贈恩來同志。1月內又寫過兩份。同年2月5日第四次書寫此詞,是為江青寫。這首詞他留下的就是這四份手跡。1月間所書的三份,有欲學鯤鵬無大翼、螞蟻緣槐稱大國和螞蟻聚槐夸大國之句,定稿時改為螞蟻緣槐夸大國;1月間書千萬事,從來急,定稿是多少事,從來急;1月間書革命精神翻四海,工農踴躍抽長戟(或揮長戟),定稿成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一名聯近一個月的光陰,毛三番五次,屢書屢改,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劉勰《文心雕龍》),一個永不自固、苦吟不休的詩人形象,矗立在我們面前。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