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關注漢語言文字的命運
為什么要關注漢語言文字的命運?這是一個宏大而深遠的命題。漢語言文字,是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往大處說,可謂倉稟實而知禮節,經濟發展了,國人開始叩問本心了;往小處說,這是中國教育重理輕文的轉身,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開始被社會所重估。
一者,關注語文,是關注中國教育取向的調整。以學科設置為例,1953年,中國高校設置專業215種,其中工科102種、理科16種,文科19種。到了1957年,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專業種類擴大到293種,其中工科194種、理科21種,而文科的種類不增反減少至15種。教育如何平衡好文理,雖然不能直接回答好錢學森之問,卻也是關乎全局的核心命題。
二者,關注語文,是希望社會表達向人性與人本轉身。一個社會的語態、一個時代的表情,在語言文字的字里行間氤氳洋溢。語文無須假裝不食人間煙火,更無須人格分裂地在時代背后上演高大全的戲碼這對于性靈的解放、對于權益與自由的推進,發揮了春風化雨的力量。
有人說,時代需要滋養心靈的語文。這個詩意的說法太過理想主義,一個時代的語言文字,不單單是表達工具,更附帶了無形的規則與價值。很難想象,一個從小就逼著孩子假裝做好事的語文教育,能教化出怎樣的道德之花?底線的失范,秩序的逆轉,固然有很多歷史因素,但誰說隔靴搔癢又假大空的語文教育,不曾在這些問題與現象上雪上加霜呢?
都德的《最后一課》假借校長韓麥爾先生的話說: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打開監獄的鑰匙。這話擱在和平年代,恐怕也算不得是盛世危言。珍視并構建新時代的中國語文體系,我們需要做更多工作。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