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秋,她有話說

天上秋期近,
人間月影清。
轉眼我們告別暑熱,
迎來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立秋。
從這天開始,
氣候逐漸天高氣爽,月明風清,
萬物從繁茂成長走向成熟結果。
中國文藝網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學者
電影《封神》三部曲歷史顧問王藝
來和我們聊聊立秋節氣的文化內涵。
關于“迎秋”儀式
中國文藝網:西周時期,每到立秋,天子會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非常隆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儀式?“迎秋”有哪些文化方面的解讀?
王藝:《呂氏春秋·孟秋紀》中記錄了天子帶領三公九卿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時舉行的隆重儀式。然而重點不在于儀式是否隆重,或者祭祀了哪一個神明,而在于儀式之后又做了什么。這與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特征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迎接每一個季節到來的儀式之后,國家要頒布政令,實施政務,而這四個季節中要完成的任務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立春之后最要緊的工作就是耕種。立夏之后,要開始收蠶繭,繅絲紡織;嚴格管理山林河湖,不允許擅自砍伐捕獵,連作為紡織品染料的草本植物也不許采摘,因為此時正是萬物茂盛成長的最好時機,提前捕獵和采摘,都是對自然萬物的破壞和浪費;同時免興土木、訴訟之類的事情,讓老百姓安心農業生產。立秋之后,各種作物逐漸成熟,萬物生長由盛轉衰,所以可以開始采集收割,捕撈打獵;用作染料的植物也都可以進行收割,紡織好的綢緞都可以染色成衣了;由于耕織的成果都實現了,或者正在實現中,這個時候國家也會鼓勵商貿活動;以前拖欠下來的訴訟案件也要“秋后算賬”了;隨著物質豐富,田野空曠,老百姓也閑下來了,于是國家可以開始發動人力物力,大興土木,搞基礎建設,甚至進行征伐戰爭了。
所以我們不妨想象著回到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之中,順應自然天道的變化,緊扣農業社會生產生活的規律和節奏,這樣更能體會到節氣文化的旨趣。
關于“寒蟬鳴”
中國文藝網:立秋的物候中第三候為“寒蟬鳴”。商周時期人們把蟬當作一種祥瑞之物,蟬紋成為當時主要裝飾紋樣之一,佩飾、青銅器中都有這樣的紋樣。請問蟬紋蘊含了哪些文化內涵,體現了商周時期人們怎樣的精神世界?

西周時期的蟬形玉配飾
王藝:我們雖然能夠看到很多商周青銅器和玉器上的蟬形紋飾,但是并沒有文字可以證明當時人使用蟬紋的意圖何在,所以我們反而需要通過已知的商周時期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來倒推當時人使用蟬紋的文化內涵。
時代最接近商周的文獻,比如《詩經·七月》“五月鳴蜩”(這個“蜩”就是蟬),《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也是蟬),似乎都只是對蟬的生物特性的直接表述,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到一些端倪,并且通過我們對上古初民心態的了解,反向推測出蟬對于他們的意義。
一方面,蟬固然生命短暫,一生只經過1.5個季節(生于盛夏,死于深秋),但它的生命是非常輝煌的,破土而出,蛻變飛升,并且縱聲鳴唱于高樹;接下來,它會產出大量的卵,藏于土中,待時而發。這既符合上古初民生命艱難而短暫的真實生存狀態,更契合了他們對旺盛的生命和生殖力的向往。另一方面,蟬“應候守節”,其生命循環的節奏完全響應大自然的季節和氣候變化,成為人們了解自然節律的標準物候,同時它們又“黍稷不享”,即不是吃糧食作物的農業害蟲,所以這種昆蟲對于古代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來說,真的是天賜良蟲。
關于“陰陽交替”
中國文藝網: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自此,萬物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走向蕭索成熟狀態。電影《封神第一部》第一款海報主打的就是“陰陽之戰”概念。請問在中華文明體系中,陰、陽有著怎樣的意義?應該如何理解這一概念?
王藝:我們現在一提“陰陽”這個概念,經常會被當成所謂的“道家思想”來看待,這樣的看法不算誤解,但也不夠全面。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專門的流派叫“陰陽家”,討論的是宇宙變化的法則。這個學派在漢代以后就消失了,但是這種觀念和思維方式一直貫穿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之中,也彌漫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它歸根結底,就是一種“變化”的觀念,以及用“變化”的觀念看問題的一種方法。
《易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也是我們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其陰陽兩面,看問題要避免片面,不能只關注部分,不關注整體;更重要的是,有陰陽就有變動,陰陽兩面時刻處在此消彼長的動態之中,所以必須避免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古人認為立秋之后,就要開始收斂陽氣。雖然這個時候,盛夏剛過,從靜態上看,其實仍然是陽氣盛于陰氣的,白天依然比夜晚長,但是在動態上,陰氣正在上升,而陽氣正在下降,所以要順應這個動態的變化,提前收斂,預留出會越來越流失的陽氣。你看我們那一款海報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動態的,善惡兩方力量的對峙始終是動態的,在變動之中,既要學會順應,也要能夠利用這個動態。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