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刻把握和平性中彰顯新時代文藝的人類情懷——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深刻把握和平性中彰顯新時代文藝的人類情懷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追求。從“天下一家”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從“天下大同”到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從“協和萬邦”到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對于我們用文藝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向世界生動立體地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人民講求以和為貴,中國文藝推崇和合文化。“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等名篇佳句,無不展現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與珍愛。對和平發展的熱切追求、對安定生活的真誠向往,始終是中國人民普遍心理認同。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立德立言中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須具有深邃的視野,能夠向人類精神的最深處探尋,找到并展現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精神世界。各國人民的處境和命運千差萬別,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為改變命運的不屈奮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文藝就應該將這種共同的、共通的東西挖掘出來,架起各國人民心靈溝通的橋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文藝需要在時代大潮中勇立潮頭,以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把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用栩栩如生的文藝形象展現出來、傳播出去。
文明之美集中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之中。文藝既是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歷史上,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都曾通過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而得到發展。各國人民需要交往,各國文藝需要交流。只有在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人們才能更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這樣的自信和擔當,以觸動人、吸引人、感染人的中國故事,詮釋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彰顯中國文化“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親和力、影響力。文聯組織必須把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為天職,樹立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廣泛搭建能夠深入交流合作的平臺舞臺,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主動擔當,在國際交往中展現形象,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時代要求。而文藝作品最能展現蘊藏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在全球引起關注,就是因為這部系列作品以電影語言表達了中華文明的家國情懷,傳遞了中國人對人性和生命的理解,用“中國式科幻”的敘事表達與文化創造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華文明憑藉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終匯成崇民本以固金甌、惠民生以格萬物、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蕩洪流。廣大文藝工作者需要更加自覺地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偉大構想中來,用文藝的形式展現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用講述人類命運與共、激發普遍情感共鳴的中國作品,讓各國人民在審美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藝力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