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倡行“人文經濟學” 為何寄語蘇州“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

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考察。這是6日上午,習近平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向當地居民和游客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7月5日至6日,在江蘇蘇州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道出蘇州印象:“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時勢下的人文經濟學,是科技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融合發展觀。新時代蘇州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實踐,正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時代注腳。
蘇州是讀懂人文經濟學的絕佳樣本。
一
自寒山寺出姑蘇城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有全國最大的蘇繡生產和銷售中心鎮湖街道,其頂級技藝雙面繡形象詮釋蘇州魅力:一面江南氣韻濃厚、人文鼎盛,一面產業地標聳立、經濟繁榮。
老城區里,人們在拙政園秉燭夜游,到滄浪亭聽昆曲,古老園林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高新區里,現代化建筑高樓林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為千年古城插上騰飛的翅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從春秋伍子胥建闔閭大城至今,蘇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現代衛星視角下的蘇州古城,城門排列、街巷縱橫、水道交錯,與宋代蘇州《平江圖》平面輪廓和街巷布局基本一致。正在打造的“平江九巷”和南宋時期的街道路網完全吻合,不少街巷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左圖為宋代碑刻《平江圖》(資料照片);右圖為2023年3月拍攝的蘇州古城的衛星圖像。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
2002年,蘇州啟動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至今仍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貌。

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現代城市里的高樓為古城讓路。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彭年 攝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聚集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有各級文保單位20處、控制保護建筑45處,被稱為“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沿著平江路一路走來,蘇繡、宋錦、緙絲、蘇幫菜、制扇技藝、評彈等眾多非遺項目隨處可見,壘筑起蘇州“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鼎盛人文。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蘇州工業園區
作為中國的“對外開放窗口”,蘇州工業園區肇始于1994年。
如今,蘇州工業園集聚近25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2家上市企業,累計創造近1.5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值,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實現“七連冠”。
還有這些直觀數據展示蘇州產業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的“硬實力”:
2022年GDP達2.4萬億元、全國第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高達52.5%,科創板上市企業50家、全國第三,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1500億美元、全國第三……
今年1月至4月實際使用外資50.4億美元,同比增長7%;博世新能源汽車、太古可口可樂等重要外資項目先后落子;2023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發布“百強產業集群”,蘇州和上海各占5席、并列第一。
合力共為,雙措并舉,蘇州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相得益彰。
二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
千年蘇州,文化一直站在“C位”。除了蘇州園林、大運河蘇州段兩項世界文化遺產,蘇州還有七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古琴、宋錦、緙絲、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蘇州端午習俗、碧螺春。這些珍貴的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蘇州評彈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新時勢下的人文經濟學,題中之義不僅有文化的傳承,更有文化的發展。蘇州努力開掘歷史文化潛力,將人文優勢轉化為城市動能;以經濟活動“活化”千年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2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式后上演現代昆劇《瞿秋白》
“百戲之祖”昆曲誕生地昆山,2018年起舉辦戲曲百戲盛典,首創所有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推動戲曲事業“出人、出戲、出效益”。百戲盛典已經成為加強劇種建設、推動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由此引發的“劇種熱”引領全國戲曲劇種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蘇州歷來手工業繁盛,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融為一體,造就震爍中外的蘇工、蘇作。目前,蘇州已累計培育17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5年,全省計劃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

上久楷·邊惠中2023秋冬高級成衣系列以“有巢”為主題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
“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古人如此形容蘇州時尚。今年,以“有巢”為主題的宋錦成衣亮相2023中國國際時裝周,悠久文化融入現代服飾,韻味格調驚艷全場。
起源于12世紀的蘇州宋錦,近代以來制作技藝幾近失傳。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建華,帶領團隊多年鉆研,不僅成功復制宋錦,還實現了機器織造,將宋錦傳統特色與時尚潮流相結合。“重生”的宋錦以全新姿態走向世界舞臺,進入尋常百姓家。

蘇州博物館西館
2021年9月底起試運行的蘇州博物館西館,在定位上與蘇州博物館本館錯位發展,設置常態化“臨展廳”,呈現姑蘇文史、傳承江南文化的同時,也在嘗試解答“博物館與現當代藝術交融”的新課題。
近年來,蘇州積極開展古城活化利用新探索,將故居舊第轉型為文化酒店、企業總部、展示中心,讓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古宅古建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潘祖蔭故居修復后,成為平江路上的“網紅酒店”。
此外,滸墅關古鎮蠶里街區、“平江古巷”中張家巷老宅、“虎丘夜游”項目已投入運營,“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盤門城墻夜景提升、石湖景觀改造提升等項目已建成,以“江南文化”重寫江南故事。
三
“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中華文化歷來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懷。以人為本的暖色,正是“人文經濟學”最為厚重的底色。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現代化。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千年積淀形成的文化腔調,不僅收藏在博物館,更浸潤在蘇式生活中——平江河邊、大樟樹下,碧螺春茶飄香,琵琶三弦,曲樂悠揚,吳儂軟語,百轉千回。
“到處都是古跡、名勝、文化,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
在蘇州,文化供給日益豐富,自建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芭蕾舞團,提供對標世界一流水準的文化大餐;高質量發展促進高品質生活,公共服務邁向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推窗能見綠,轉角遇到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并進,全國文明城市“滿堂紅”,文明成為舉手投足間的風景。

2022年10月30日,蘇州青少年交響樂團首次排練。

蘇州芭蕾舞團創排講述“兩彈一星”精神的大型原創芭蕾舞劇《壯麗的云》
前些日子,“被江蘇的農村環境震驚了”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江蘇網友紛紛曬出家鄉美景。一望無際的田野、白墻黛瓦的農房、四通八達的鄉間道路……如詩如畫的農村新風貌令人沉醉,話題很快就有近千萬閱讀量。

蘇州吳江區黿蕩美麗鄉村群
“黿蕩十八村,圍蕩團團蹲。綠蔭四季春,村村民風淳。”蘇州吳江黿蕩美麗鄉村群,村村有看點。黿蕩美麗鄉村群總占地面積22.19平方公里,環元蕩湖展開布局,串珠成鏈,所轄元蕩村、東聯村、三好村3個行政村,個個展現村凈景美新氣象。
蘇州新近提出,到2025年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兩富水平”實現關鍵性提升。新征程上,蘇州全力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續寫人文葳蕤、經濟繁盛的新華章,以人為標尺打造“一生之城”。
“你永遠可以相信蘇州”,網民的交口稱贊折射出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人文鼎盛、經濟繁榮的蘇州,正在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回望歷史,凝視未來。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踏上新的征程,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當以蘇州為樣本,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精神主動、歷史主動、發展主動,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