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貴在一個“實”字
文化建設為的是“貼標簽”嗎?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地方發展文化事業,常常盯的是名人、圖的是名氣,聲勢不小、花費不少,敲鑼打鼓一陣熱鬧過后,就沒了“下文”。更有甚者,“開幕即閉幕”,一些號稱地區特色品牌的文化活動,市民參與度和知曉度卻極低。
上海閔行的文化建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一個“實”字。廣場舞,聽上去很“土”,但勝在門檻低、參與范圍廣,群眾喜歡。既然受歡迎,那就把它做好、做規范。建機制、搞賽事、打品牌,曾經被認為是擾民的“麻煩”,現在成了有口皆碑的區域文化特色。
戲曲節,每個街道都排一場大戲成本太高,那就每年設置不同主題,專排幾分鐘一出的小戲,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小戲輕快,很快就可以拉起一支隊伍,更可以常常演、到處演。
文化客堂間,原是村里辦紅白喜事的“農民會所”,煙火氣十足,人氣也旺,在這樣的空間里,用本鄉本土的文化元素和村史鄉規進行環境布置,建立工作機制后定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優質文化資源配送活動,讓這塊空間更有文化味兒。城市書房,則是聯動街鎮和企業提供閑置空間,在社區人流集中、出行便利的地方選址,打造24小時無人值守的閱讀空間。
在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的進程中,閔行充分挖掘空間存量資源,推進以市民文化廣場、文化客堂間、城市書房為代表的四級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這些空間設施起初“毫不起眼”,如閔行打造的100個市民文化廣場中,有53%是之前市民很少駐足的空地。稍微調整后,空地就得以利用起來,緩解了場地緊張問題。
就這樣,盤活一個個文化角落,讓文化流淌到城市鄉村不起眼的“邊邊角角”,文化的魅力也隨之浸潤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所有者收獲了人氣、口碑,市民群眾更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不好大喜功,不貪多求全,文化建設貴在求真、求實。把文化建設的地基打在最廣泛的煙火氣里,把“人民導向”始終放在一切工作的最前頭——文化建設接了地氣,自然會有人氣。集聚了人氣,才有可能凝聚住人心。
文化是最好的“名片”,又不只是一張“名片”。它是可觸摸、可感知、可投入的火熱生活,也是精神的棲息地。在人文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充分發揮文化在推動社會治理、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方能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8日 05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