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市場開發要重傳承、多樣態
前不久,借“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東風,富有西藏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展開線上銷售,引起廣泛關注,在“布達拉宮文創”線上銷售平臺,藏香、礦物顏料、面具、唐卡、藏紙等非遺產品受到消費者的熱烈歡迎。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開發如火如荼,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話題引發持續熱議,不少地區依靠本地豐富的非遺資源,積極探索出一條產業開發的新路徑,讓非遺擁抱市場的同時也得以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
非遺的市場探索之所以如此火熱,自然離不開國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這一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也與市場需求的提升有很大關系——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加深了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古老而美麗的非遺技藝日漸融入日常生活,走入大眾視野、走進市場。
不過,非遺的市場開發也伴隨著爭議。這反映了非遺項目面臨的傳統制作工藝傳承性與其經濟價值現代開發之間的矛盾——傳統手工藝品往往使用較高品質的材料,利用精湛的技藝,走“小而精”的路線;而“產業開發”則需要降低成本,走規模化生產的路線。從某個角度來講,兩者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若如傳統一般追求精工細作,顯然不符合市場化規模生產的需求,對非遺產品的廣泛傳播有一定影響;而若一味追求量產,則有可能出現“工藝簡約化”“產品同質化”等問題,于非遺高質量發展不利。
筆者認為,非遺市場開發,應首先考察非遺項目的自身特點,在保護非遺項目核心技藝的基礎上,探索產業發展之路,從而達到保護傳承與經濟收益的“雙贏”。
一方面,要根據不同非遺門類的特征作“區別對待”,以使其能更有效地對接不同的市場需求。例如,有些非遺項目天然適合于市場,如剪紙、年畫、刺繡等,這些技藝大多源自人們的吃穿住行,蘊含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更容易走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類似產品可以下沉市場,進行規模化的量產;另一類民間技藝,如玉雕、金漆鑲嵌、唐卡等,因其本身用料昂貴、制作工藝復雜,則更適合定制化生產,走“高端路線”,滿足收藏性的需求;而對于民間文學、舞蹈、歌謠等具有表演屬性的非遺項目,則可以通過演出、互動體驗,實現其經濟價值的轉換。
另一方面,在非遺市場開發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其多樣化的價值利用方式。一直以來,非遺產品存在著開發方式粗糙、單一,成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如人們旅游時經常去到的一些“古鎮”“古街”,其街道兩旁的非遺“文創”往往并無創意,這個“古鎮”的產品跟另一個“古街”的產品毫無區別;有些地區僅僅在一年的某個固定時期舉辦“非遺集市”活動,結束之后再無下文,這樣也不利于非遺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非遺市場開發應保持“多樣化”,地方應合理規劃“非遺+”,以當地富有特色的非遺資源為依托,開發“非遺+旅游”“非遺+品牌”“非遺+互聯網”等生態模式,增強非遺生命力,提高其市場價值。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旅游”是一種成功案例頗多的模式。“非遺”所蘊含的地域或民族特性,使其成為讓游客體驗“異文化”的重要依托,為非遺市場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相比之下,“非遺+品牌”則是一種新型的模式,通過與成熟品牌的跨界合作,以實物為載體打造IP,實現“強強聯合”。成功的案例如貴州麻料銀匠村與花西子合作,誕生了“苗族印象”這一優質品牌。同樣,“非遺+互聯網”也為非遺市場發展提供了新的廣闊空間,通過網絡平臺的獨特情境,非遺產品開發者能更有效地將自己的產品與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對接。
總之,非遺市場開發,在堅守保護和傳承非遺核心技藝的基礎的同時,應兼具“多樣化”思維,根據非遺資源的特點,探索不同的利用手段,讓非遺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