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的商業生存要把握好度
當前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我們生活中的商品種類正在迅速增加,不僅僅表現在物質層面,而且在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意識層面,比如一個理念,一個創意,也許就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商機。在這種幾乎無所不商的情形下,那些曾經并依舊體現著中國音樂文化特質的民間音樂,也無法逃脫在商業洪流中艱難摸索其生存之道的命運。
然而,這種具有探險意味的生存之旅,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原因很簡單,很多民間音樂原本賴以生存的農耕經濟基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比如原本僅是自娛自樂,或是作為一種情感交流方式的民歌,面對如潮涌般沖過來的西方工業文明和現代娛樂方式,很快就風雨飄搖了。即使對于從一開始就沒有間斷過商業活動的戲曲和說唱音樂而言,也在這種龍卷風式的沖擊中岌岌可危,因為它們商業活動的基礎原本也是農耕經濟。這種變化是災難性的,令熱愛民間音樂的人們痛心疾首的災難!
于是,人們紛紛投入這場轟轟烈烈的救亡圖存的持久戰中,政府更是張羅了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村、文化博覽園,以及旅游景點中各種各樣的民俗表演。如此一來可以把當地的民間音樂藝術推向大眾、推向市場,二來可以讓從事這一藝術的人們多一條生存之道。遺憾的是,原本不錯的想法卻在實施過程中變了味,很多民間音樂藝術被推得面目全非了。是誰充當了可怕的劊子手?那顆慢慢悖離推廣的初衷,繼而唯利是圖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和政府共同有意識進行的標本式的博物館保存,以及盡可能與現代文明相隔絕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比如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但這區區十余家試驗田相對于數以萬計需要搶救的文化藝術項目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
國內一些重大音樂賽事中已經將民間的原生態音樂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自2006年在青歌賽中增設原生態唱法便是一例。另外在《星光大道》中脫穎而出的平民歌手阿寶、王二妮等,他們的舞臺表演在服飾、方言、旋律、聲腔運用等方面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特征,非常可取。然而,一些急功近利、迎合大眾的手法,比如將一首民歌融入過多的現代音樂表現手段爵士的節奏、怪異的和聲、喧囂的鼓聲,以及不合適的飆高音等,過分地剝奪了民歌的民間性成分。
其實,千百年來,民間音樂中部分藝術形式的生存與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商演,所以在當前這種商業大潮中,民間音樂進行商業生存本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對度的把握。
就民俗表演中的音樂而言,首先應該肯定其積極意義,但也必須針對其不足進行多方位調整,比如政府在指導、參與過程中多聽取相關專家的建設性意見,改善組織者的經營理念,制定相應的經營規范,更重要的是對民間音樂藝術精髓的堅持;對于急需搶救的眾多民間音樂而言,政府單槍匹馬顯然不夠,更需要全民的熱情參與,特別是當地青年人的參與才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對于當前主流舞臺而言,資深音樂人與當紅歌手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舞臺上需要的是他們尊重民間藝術本體的真誠態度,而非單純炫技的嘩眾取寵。
最后,在取與舍的權衡天平上,到底什么該留,什么該舍,是擺在政府和相關專家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我認為,在爭取其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積極主動地以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為核心,以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為己任,求同存異,最好能形成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規范,從法律層面給予民間音樂健康生存發展的保證。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