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布上的光與詩
人們“常?!痹敢庋幍妇氐卦谝粭l或若干條根深蒂固的思維軌道,在這種慣性的軌道上,展覽對應的是一場美術展、書法展、攝影展、圖書展、藝術展……文學藝術及相關的領域之外,科技和工業產品等展覽亦不勝枚舉。但閱遍史料,傳承數千年、有著“文學皇冠上的明珠”美譽的詩歌,尚未查到有專門的主題詩歌展覽這一記載。而這一歷史,由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雜志聯袂在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中部地區金華市雙龍風景區被書寫。

我國的湖南、四川等省份,都有叫做“金華山”的旅游勝地,但以浙江的金華山最為出名。不過在身未入其境之前,很多人大抵通過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最先“流連忘返”于斯。
“‘神’和‘仙’,都是詩和遠方的境地,充滿著無窮的想象。無論是用‘神的金華山’還是‘仙的金華山’來描繪金華山,都不為過。但依我看來,‘詩的金華山’,好像更為精確。詩是可感、可知、可興的語言形式,于詩而言,世間萬物都是活著的生命,是萬物與天、地、人之間綿延不息的對話方式?!比涨霸谡憬鹑A山景區舉辦的“金華山:畫布上的光與詩——木汀詩歌展”開展儀式上,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山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
王山表示,“這次中國詩歌學會與《中國文藝家》雜志社、金華山一同開創性地舉辦首個‘主題詩歌+展覽’,不僅是一次嘗試,也是新時代新征程的又一文學行動,是踐行詩歌進一步走進人民、貼近生活,以詩歌記錄、抒發對偉大祖國雋美山河的贊美之情的重要舉措。”
尖峰山的春天
就下起了雪
雪可以是濃霧輕紗
輕輕地覆蓋了滿山遍野
唯獨露出那么一片綠
——這是尖峰山巍然氣節的葉子呀”

在金華山葉圣陶碑文廣場舉行的“畫布上的光與詩”詩歌展開展儀式上,傳來孩子們的朗誦聲。那時還是秋日氛圍,轉眼,金華山迎來了這個冬天第一場雪,霧凇掛上枝頭,小雪飄搖,令人不由回想開展儀式上縈繞著的《夢里的雪山》。
這首詩的作者是木汀,也是“畫布上的光與詩”詩歌展的首展作者。木汀出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祖籍寧波,4歲時隨父親來到金華,在這片文化沃土上學習、生活了20多年,總是以金華的寧波人自居。
開展儀式上,木汀動情地分享童年時在金華山度過的時光,以及他在創作道路上那抹割不盡的鄉愁。他說:“金華山是八婺文化的高地,是金華人的母親山,山上每一處風景都是我記憶深處的一幅畫,也是創作靈感的源泉?!?/p>
請看木汀在《云的故鄉》里寫蓮花觀景臺飄浮的云:“云來來去去/不為流浪/只為回家……”
請看他在《路》中寫山間盤旋的路:“這條路從不在乎/有多少次走向黑夜/有多少次走向黎明/這條路在乎的是/有多少次迎向萬家燈火/有多少次回望山林的沒有背影的身軀/這是一條被游子/用青春夢想和歲月/丈量過的出發和歸來的路……”
回家、游子、歸去……寫盡了木汀和一眾在異鄉遠眺金華山的人們深埋在心的萬千思緒和思緒里的隱隱的疼。

中國詩歌學會駐會副會長劉向東細讀了這一系列浸潤著滿滿鄉愁的詩歌,為詩展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金華山是詩人的精神原鄉,精神原產地。從根本上說,這是詩人木汀對家鄉的愛的呈現,僅僅就詩的生發角度看,或許也給讀者以啟示,那就是——文學也是有出生地的,詩人是要追問自己的精神來源的。在可以省略身份、祖籍和家鄉的現代社會,在我們身心日漸凋落的時候,在我們不知道把身體安放在何處更為安妥的時候,回到出生地,可能是寫作的一次再啟程?!?/p>
木汀說:“我兒時常常往山上跑,童年的快活與失落都在這山間有跡可循。”
他自10歲開始發表作品,金華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還有那飽含溫情的煙火氣,都一次次走進木汀的詩歌里,成為詩性生長最為豐沛的給養。
人到中年,木汀回到家鄉,成為金華山“新詩篇”的首展作者。他用詩筆點染金華山天成的畫布,以詩人的立體審美砌壘的思想之光,融入金華山的大美靈光。
參加了詩展開展儀式的嘉賓和觀眾,都依然清晰地記得——隨著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宣布:“‘金華山:畫布上的光與詩’展覽開展?!北P桓在金華山上空的陰雨綿綿的天氣放晴了,一簇陽光從遮天蔽日的樹木中瀉下,儼然是空中落給金華山的詩行。

“畫布上的光與詩”詩歌展開展以來,每日都有許多游客在詩歌展板前駐足,品好詩,賞美圖,同時掃一掃二維碼欣賞詩歌。
金華山的詩意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足跡浸染的。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東坡、李清照等文學大家都曾到金華山游歷,為金華山遺存志傳、游記、詩詞歌賦等佳作2000余篇以及眾多的摩崖題刻、碑刻?!皷|方游圣”徐霞客《浙游日記》不足萬字,描寫雙龍達4400余字。
在此次詩歌展上,國內著名詩人、學者、編輯共赴這場詩歌之約。吉狄馬加是金華籍詩人艾青的學生,他在金華山游覽采風后感慨:“金華山是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名山?!?/p>
在金華山期間,吉狄馬加入住的金華山雙龍賓館房間,恰好是1964年郭沫若下榻處,房中還留有《冰壺洞》七律詩一首。也許是郭沫若的詩句打動了他,開展當晚,他寫下詩一首《無題》,全詩如下: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金華山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不斷創新、更新的文化。吉狄馬加認為:“傳承金華山深厚的歷史文化,要與新時代人民所需的精神文化相結合。此次詩歌展的舉辦是一個良好的契機?!?/p>
中國的現代性,新詩革命是先鋒之一。新詩本身就是中國現代性的象征,肩負著中國現代文明的開拓重任和象征意義。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金華雙龍風景旅游區黨工委書記陳峰齊不由期待萬分:“金華山的詩路從一次游子歸來的詩歌展啟程,使古詩文化和現代詩文化在這里交匯,相映成輝,愿這兒的景色,與詩共生共美?!?/p>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