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工作培訓班線上舉行

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工作培訓班線上舉行
12月1日,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工作培訓班線上舉行,同時宣布中國書協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正式成立運行。
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李昕,中國書協副主席王丹、葉培貴、劉月卯、張建會、張勝偉、顧亞龍、鄢福初、潘善助,中國書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鄭曉華,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王彥及第八屆專委會委員近兩百人參加培訓。培訓由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秘書長張瑞田主持。
孫曉云表示,書法評論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審美導向,秉持嚴肅科學、理性公正的藝術良心,堅守中國式的藝術價值判斷,甄別良莠、明辨是非,激濁揚清,才能形成有利于書法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聚集了當代書法評論優秀作者,很多委員一直在各自的崗位上,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勤勉工作。書法文化傳播無所不在,書法受眾大幅增長,書法交流正在走向世界。希望各位委員弘揚傳統文化,書寫時代精神,回應大眾需求,展示國家形象,履職盡責、篤行不怠。
河南省書協副主席、《書法導報》副主編孟會祥,安徽省書協副主席陳智,《書法》雜志副主編楊勇,《中國書畫》雜志總編輯康守永,中國書協理事、中國香港書法學會主席容浩然,中國書協理事、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蕭彼德聚焦書法評論、編輯出版、交流傳播等問題作發言。(發言摘編附后)
中國書協副主席、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鄢福初就專委會建設和委員履職提出,各位委員要把好書法評論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既要對書法界不良創作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亮明立場,實事求是,說真話、講道理,又要通過學理性的書法評論,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不斷傳播、提升中國書法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摒棄畸形審美傾向,樹立雅正書風,彰顯正大氣象,推動新時代書法藝術高質量發展。要在中國書協的領導下,圍繞書法評論、編輯出版、文化傳播三個領域,當好中國書法藝術的評論者、講解人、播音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松長教授作題為《簡帛書法與研究傳播工程》的學術報告。他就簡帛書法的載體分類、書體種類、時空差異、藝術特征以及目前開展的簡帛書法研究工程、傳播推廣計劃做了介紹。
交流發言摘編
書法評論者的德才學識
孟會祥
唐劉知幾提出,治史者必有才、學、識“三長”。清章學誠說:“才學識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者為難,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從事書法評論,也是如此。
評論或出以短章,或出以宏論,一定要清通,言之有物,言之成文。“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是為才。
評論要有學理,需要對古典作品的審美經驗,對古典書論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是為學。
有學有才,才可能有識。識是見識,也就是洞察力、鑒別力、判斷力,是對才、學的綜合運用。觀點準確,有穿透力、感染力,經得起時間檢驗,能給人帶來啟發、教益。是為識。
有了才、學、識,更要有德。德者,評論者之心術也。
書法評論之德何在?在理想,為弘揚書法藝術,提高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在公心,不屈于位,不誘于利,不循于情,也不限于偏嗜。特別是評論當代人物、當代作品,稱贊、責備、勉勵、期許,一言褒貶,都應指向公心、指向理想。否則,贊揚,就昧著良心堆砌辭藻;指摘,就閉著眼睛辱罵;不明就里,就跟著起哄,才、學、識頓時失靈,是謂失德。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必有由”,評論的每一句話,一個字,要力求無愧。
傳媒泛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評論者堅守的定力。能不能獨立不遷,能不能“中不偏,庸不易”,可以檢驗我們的學力和操守。
繁榮書法評論是時代的召喚
陳智
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牢把握書法評論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審美導向,構建科學的書法評價體系,積極引領社會審美,發揮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功能,是書法評論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
加強學習,把握導向。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原創性新思想新觀點,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重要論述蘊含的中國氣派、時代特色、理論邏輯、實踐品格,進一步強化思想引領和理論武裝。把握正確的書法評論導向,與新時代文藝發展方向和當代書法發展實際相結合,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培根鑄魂,正本清源。
針砭時弊,弘揚正氣。針對當前書法領域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缺失、標準模糊、盲目跟風、抄襲雷同等現象,書法評論既要“尋美”,更要“求疵”;既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又要理性批評糾偏;既要立足現實深入分析,又要高屋建瓴尋求理想方向,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構建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書法批評話語體系。
關注當下,引領創作。對當代書法階段性發展成果分析總結,對當代創作思潮和創作現狀辨析討論,引導書家明方向、拓視野、提格局、重藝德,真正讓書法藝術煥發中華氣度、中華風骨、中華神韻。
書法專業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楊勇
四十多年來,在書法創作與研究,書法普及與提高,包括創作風氣的引導、書法人才培養等方面,書法專業媒體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術研究:大型學術專題的策劃。書法學術研究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書法研究從對于古代書法家、書法作品的關注擴展到了對于書學思想、書法傳承等方面的研究;從對經典的關注擴展到對于新出土書法文獻的關注;從傳統的書法學內部擴展到跨學科、多學科交叉的研究。
書法評論:理性視角下的激濁揚清。書法評論以理性的視角激濁揚清,挖掘優秀的書法人才與作品,批判庸俗、媚俗、惡俗等不良的書法現象,對于書法界熱點問題的關注、創作時風的廓清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也構成了書法媒體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經典呈現:古代作品的持續發掘。近年來,新發現的書法資料越來越多,金石銘刻以外,簡牘、帛書等也時有出土,書法專業媒體通過高清圖片的刊登、研究專題的組織等方式,使經典書跡能夠化身千萬,拓寬了人們的學習和研究視角,并為大眾重溫經典提供了契機。
書法美育:書法之“美”的潛移默化。書法美育的著眼點在于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書法美育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傳播媒介,期待通過書法美育工作的推進,真正實現書法跨文化、跨語境的傳播。
以書法為橋,傳播中華文化
康守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的重要論述對開展中國書法文化的對外傳播指明了方向。當下各種文學藝術門類中,書法藝術是一座連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能夠直接、便捷地讓外國民眾感受書法審美的魅力。
一要探索中國書法文化傳播的交流渠道。我們要認真研究國外讀者和觀者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接受內容等,充分挖掘中國書法的藝術美感,以自然融會的形式和雅俗共賞的方式贏得受眾。二要借助海外華人書家推動傳播。海外華人書家愛國,愛中華文化,擁有與外國人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有參與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的熱情,有較強的組織和策劃能力,我們應該愛護、扶持并依靠這支力量。三要用好新媒介擴大中國書法文化傳播。書法的傳播不能僅僅是一幅幅作品的展覽懸掛,應該把書法文化的全過程多方位傳播作為目標,審美意義和傳播效果必然要大于以作品為終端的直接展示。
中國書法文化的對外傳播也存在不少難題,主要是語言文字障礙和文化傳統背景存在差別。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和人員往來的擴大,中國書法文化的受眾也將逐漸增加,只要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書法為橋梁紐帶,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必將開拓新境界。
立足香港,面向世界
容浩然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人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們有責任把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推向全世界,不僅書法人才可以在這國際舞臺為國外所熟知,而且世界也可以從中了解、認識中國的書法藝術,進而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人文。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窗口。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耕厚植,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潮流,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香港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舞臺上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如何使香港與內地廣泛開展藝術交流,促進書法藝術的廣泛傳播,增強文化歸屬感,生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應該是我們繼續努力奮斗的目標。
加強交流 宏揚書藝
蕭彼德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具獨特魅力,在電子時代的今天傳承和宏揚尤顯重要。尤其是港澳地區,要壯大青少年對中國書法的深入認識,提升大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澳門書法篆刻協會自成立30多年來秉承創會宗旨,以推廣書法篆刻為重任,注重對年輕人加強培訓。每年舉辦會員展,增強會員間互動外,并邀請名家出席,開闊會員視野。書法教育既是對書寫技能的培養和書法藝術的欣賞,也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最佳途徑,還舉辦優質傳統文化藝術展覽,亦有將書法、篆刻、傳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帶入校園并參與中學書法課程教育綱要的修訂和補充。未來將會舉辦“澳門街道名勝篆刻書法展”“沈尹默書法藝術展”等。
希望中國書協與澳門合作舉辦展覽活動,讓澳門書篆工作者和愛好者從中領略中華書法之美,并了解當今中國書法的演變和最新發展,提升自身創作方向和思路,對傳承和發揚書法篆刻起到更好促進作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