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視頻聯結當代青年與非遺
“縱觀30部優秀入圍作品,涵蓋了國內外、各民族、各品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到了非遺與世界文化交流、與當代生活關聯的連接點,實現了文明互鑒和文化傳播。如二十四節令鼓、蠟染、巴迪和美食等非遺;水族的馬尾繡、傣族的剪紙、蒙古族的蒙繡等;雕刻類如竹刻、蛋雕、葉雕和木雕;刺繡類如德陽潮扇、湘繡等;工藝品類如景泰藍、紫砂工藝、威海錫鑲技藝、華寧陶等?!庇晌幕吐糜尾糠俏镔|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傳媒大學與騰訊公司共同主辦的“我為家鄉非遺代言”大學生短視頻創作活動總結會日前召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師孫芊芊從評審流程、 30部優秀入圍作品概況和數字化構建非遺傳承新模式三個方面發布了本次活動的評審報告。
“我為家鄉非遺代言”大學生短視頻創作活動從2022年春天開始籌劃,盛夏時節執行,入冬之際舉行總結會。此次活動有來自全國43所高校的252名大學師生參與,共計收到云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等20多所高校的85部作品,以原創性、差異性、藝術性作為評分原則,推選出30部優秀入圍作品并最終評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10名、優勝獎10名。多位優秀獲獎創作者分享了創作經驗。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熊澄宇從小視野大空間、小技巧大效果、小人物大世界三個角度,總結說明了創作者們分享的諸多經驗,并深刻闡釋了活動原創性、差異性、藝術性的評審標準。
“非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包含的面很廣,它有器、術、道不同層面的維度。器是具體的器物,術是我們的行為,道是所傳遞的價值觀念?!毙艹斡畋硎?對非遺的認知可以從一個小點切入,認識到這樣一個器物所承載的中國人特有的行為方式以及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哲學觀念?,F在的大學生對非遺缺乏了解,只覺得新奇,有的甚至還覺得非遺很陳舊。這次活動的開展首先就是要解決大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問題?!皞鞑Q定傳承!任何傳承都是通過傳播完成的,沒有傳播就沒有傳承,所以用傳播的方式來解決傳承的問題是我們動員大學生們參與的主要原因?!毙艹斡钤谡劦脚e辦“我為家鄉非遺代言”大學生短視頻創作活動的初衷時如此闡釋。
縱觀本次活動的30部優秀入圍作品,在視聽語言的藝術表現上,可謂各具特色。“有用說唱風格介紹非遺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并將水墨動畫和實景拍攝相結合;有用大量航拍鏡頭譜寫壯美河山;也有用特寫鏡頭將非遺的制作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有專注于非遺傳承人的采訪記錄,抒發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對傳承的期盼;有借助描繪非遺制作工藝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和對非遺的理解。”孫芊芊說,這些優秀的入圍短視頻作品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對非遺的理解,通過碎片化的短視頻語言凝結成對非遺的時代認知。
“我在評審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視頻和照片過程中,曾發現有許許多多以小見大的東西,一滴水就可以反映太陽的光。如有一張獲獎的照片是一個老四合院的一堵墻,墻后面是一個雕花的窗,窗下放一個棋盤,一個中國老人穿著圓領普通的汗衫和一個打扮得很時尚的外國留學生下象棋。當時的專家們說這個創意很好,因為申遺是要把中國的遺產和世界文化交融,這張照片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文化遺產和今天生活的溝通,反映了文化傳承、文明互鑒以及它和今天生活的關系?!毙艹斡钆e例后進一步闡釋道,“非遺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又是影響日常生活、影響行為規范的。本次活動不只是一次教育活動,更是一次學習活動,同時也是在完成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功能,讓大學生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過程,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p>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傳播處處長孫占偉表示,非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接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方面,使得非遺保護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活動的成功舉辦,對于提高廣大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青年群體、大學生群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起著積極作用。
“保護、傳承、發展非遺,也是包括騰訊在內的社會各界的使命和擔當。騰訊將在主管部門指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廣泛連接當代的青年人和非遺傳承人,連接多彩的非遺和當代的生活,助力大學生更好地成為非遺的受益者、傳播者和傳承者,為提高國家文化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的貢獻?!彬v訊新文創研究院執行院長岳淼說。
此外,孫芊芊主持了非遺傳承者對話環節,與臨夏磚雕非遺傳承人楊志磊及中國傳媒大學傳統文化傳播者社團副社長周鑫玨以“數字技術助力非遺傳播”為主題,圍繞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難點和突破點進行了對話交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