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為基 聚“文藝兩新”之力
——中國文聯2022年度“文藝兩新”骨干培訓班側記

中國文聯2022年度“文藝兩新”骨干培訓班學員在云南大理古生村進行現場教學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工作者是時代精神和文化的創造者、記錄者和傳承者,而新時代以來,“文藝兩新”作為人數多、種類全、分布廣、流動大的“文藝新力量”,正在以其不斷煥發的文藝生命力和創造力,齊心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合力推動我國文化藝術繁榮興盛。
人才興則文藝興,人才強則文藝強。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文藝界的橋梁紐帶,近年來,中國文聯不斷延伸手臂、擴大覆蓋、創新方式,加強對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的團結服務引領。11月7日起,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國文聯人事部、云南省文聯承辦,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聯協辦的中國文聯2022年度“文藝兩新”骨干培訓班分線上線下兩個階段進行。11月15日至18日,線下培訓在云南大理順利舉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是蘊藏在人民群眾中文藝熱情的創造者,是根植于眾多領域詮釋文化自信的表達者;他們從五湖四海而來,濟濟一堂,源自對文藝的追求和情懷;他們“臥虎藏龍”、銳意進取,用藝術朝氣與時代同頻共振。
凝聚力引領文藝“新軍”唱響時代主旋律
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論述,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發展文藝事業指明目標方向、提出原則要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以原創力和創新性催生優秀作品,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開班當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學員授課。對此,本次“文藝兩新”骨干培訓班學員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進行分組討論,并結合自身實際共研共學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而言,就是要調動全市的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內涵,創造新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文聯組聯部主任尹曉萌說,呼倫貝爾市是多民族聚居區,包括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有一些非常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民歌。“今年我們文聯正在推進一個呼倫貝爾民歌保護項目,將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面臨失傳的民歌搜集整理,出版呼倫貝爾民歌全集,這是一次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嘗試”。
當西伯利亞紅嘴鷗跨越山海劃過洱海水面,當水中紅杉相映成輝盡染江山色,11月的大理是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此情此景之下,北京生態攝影協會負責人高菡頗有感觸——這個緣起于一群喜好拍攝珍稀鳥類的攝影人發起的組織,肩負著鏡頭背后的責任:“在當下,影像文明更能觸達人的內心深處。生態攝影師就如國家戰略的實踐者,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巨大轉變,用影像語言展示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記錄著歷史的變遷,這些鮮活的影像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好體現。”
歸屬感助力有生力量育繁花碩果
做好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審,是團結引領“文藝兩新”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國文聯人事部主任鄭希友以《銳意進取,全面推進文聯組織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審工作》為題作專題授課,學員在明確自身文化擔當、社會責任和價值追求的同時,也在逐步找到社會認同與歸屬感。
“粵劇是一個開放、包容、進取的劇種,但與影視相比,它又是小眾的、弱勢的。”粵劇演員鄭遠杰說:“作為新文藝群體的一員,我始終有一種榮譽感,想要付出更多,要想辦法把我們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的文化整活。而如何延續粵劇的生命力、薪火相傳再煥發生機,培養人才至關重要。希望能通過職稱評審讓更多專業的人才得到肯定,讓他們也感受到堅守這份情懷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談道:“很多藝術形式是國外興起的,如說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眾喜歡,我們就要用,并賦予其健康向上的內容”。這一番話,讓街舞從業者王森達記憶猶新:“結合授課內容,讓我對街舞創作又有了新的認識,不一定每個作品都要國際化,可能從生活細節當中就能捕捉到時代的進步。當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審越來越完善、規范,我們街舞從業者收獲的不僅僅是家人的支持、社會的認可,將有更多機會堅定地去走這條藝術之路。”
此次培訓還邀請法律、新媒體等領域專家授課,并就“文藝兩新”法律咨詢、文藝作品新媒體推廣咨詢等議題座談交流。務實又貼心的專題設置與新文藝群體的文藝創作、切身利益等息息相關,也關系著基層文聯“文藝兩新”工作的方方面面。
包容性催生“文藝兩新”創作大格局
在大理這片民族文化藝術的沃土之上,山河、星月和微風是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而豐富多元的民間文化底蘊和民間生活形態為“文藝兩新”創新創造提供了重要元素。當前大理州“文藝兩新”幾乎涵蓋了所有文藝門類,涉及創作、營銷、傳播等各個環節,全州共有新文藝組織2158家,新文藝群體成員3萬多人,“文藝兩新”已成為大理州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培訓期間,全體學員前往古生村、大理市花上花科普宣傳藝術團、大理市飛揚藝術培訓學校和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大理石館等地進行現場教學。
大理市花上花科普宣傳藝術團是大理州最具代表性的新文藝群體之一,成員身份都是農民,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1人、州級傳承人1人、市級傳承人3人。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理白族霸王鞭、大本曲等非遺表演讓學員切身感受到新文藝群體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中的積極作用。
來到大理市飛揚藝術培訓學校,大家無一不被這個大理州代表性新文藝組織“普及藝術教育、提升藝術素養、弘揚民族文化、承擔社會責任”的辦學宗旨所感動。大理市飛揚藝術培訓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熊瓊麗作為本次培訓班的成員之一,就如何發揮黨建引領“文藝兩新”進行了詳細介紹。
“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徐霞客曾對大理石發出如此感慨。當學員身處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大理館,同樣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館長李振葵作為大理州“文藝兩新”的代表,以宣傳大理石文化為初心,深挖大理地方的經濟史、人文史、人類史,面向廣大社會群眾講述著大理與大理石的故事。
“這種跨界的交流可能會催生很多新的藝術形態或新的合作可能。”培訓尾聲,自由職業藝術家舒勇談道:“這次‘文藝兩新’培訓從人員結構、思想高度、授課內容來看都是大格局、大視野,將眾多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凝結起來交流共享,有一種新活力,讓我也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借助一些民間藝術的形式來表達,比如核雕、剪紙、皮影戲等。我們文化根基中有太多的藝術形式,若以創造性的思維去轉換和應用,既能發揮出民間藝術的智慧,也能找到中國式的獨特審美,促進創新,堅定文化自信。”

掃一掃瀏覽更多內容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