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新文藝群體委員會工作培訓班舉行
8月27日,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新文藝群體委員會工作培訓班線上舉行,同時宣布中國書協新文藝群體委員會正式成立運行。
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李昕,中國書協副主席王丹、葉培貴、劉月卯、張建會、張勝偉、顧亞龍,中國書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鄭曉華,中國書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瀟羽,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王彥及第八屆專委會委員近300人參加培訓。培訓班由新文藝群體委員會秘書長、上海書協副秘書長章宏偉主持。
新文藝群體委員會委員牛爾惠、鄒方臣、邵巖、趙立新、童孝鏞圍繞“行于大道”的主題,分別就新文藝群體的時代責任擔當和書法藝術的繼承創新等方面作交流發言。(發言摘編附后)
中國書協副主席、新文藝群體委員會主任張勝偉就專委會建設和委員履職談到:要加強政治學習,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遵紀守法,崇德尚藝,自重自律、自省自勵;要弘揚行風藝德,樹立書法界良好社會形象,用堅實的作品樹立形象,用高雅的言行挺起風骨,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要延伸聯系手臂,關心扶持新文藝群體,尋找對策,發現路徑,搭建橋梁,團結引領新文藝群體書法工作者行于大道;要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
陜西省作協副主席、延安大學文學院梁向陽教授作題為《“延安文藝座談會”與先進文化建設》的學術報告。報告以歷史視野、辯證思維,揭示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與先進文化的內在關系和必然邏輯。闡述了從歷史到當下,黨的文藝工作的初心使命,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本質特征。
作為協會年度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書協機關全體黨員列席本次活動并聆聽報告。
交流發言摘編
新文藝群體書法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牛爾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人民的聲音就是時代的聲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最大的目標。我們從人民中來,必須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造福人民。
作為新文藝群體書法工作者,要不斷增強品位自覺,緊緊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要不斷增強責任自覺,珍惜自己的社會形象,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堂堂正正做人,追求德藝雙馨。在爆發疫情之時,我積極參與抗疫,為醫護人員書寫“福”字,組織文藝群體“藝”起戰“疫”,參與抗疫詩詞網絡展等,各級組織和領導的肯定讓我更加認識到肩上的責任,認識到要更加嚴于律己,以身作則。
不滿足是向上的年輪,是進步的階梯,是奮斗的動力,是創新的源泉。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看到了努力前進的力量和方向。要在工作中刻苦磨練書法技能,在生活中將書法藝術下沉到社區、校園等場所,讓藝術不脫離實際群眾。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自覺擔當。
行于大道須有正大氣象
鄒方臣
“行于大道”出于老子《道德經》。當前,講“行于大道”就是要讓書法藝術能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彰顯出與“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的新發展階段相匹配、相適應的“正大氣象”。這要求文藝工作者將文藝前進方向同時代的大勢結合起來,以長遠視角和穩健步伐,逐步構建起能體現中國風格、中國精神的藝術體系。
新的時代、新的征程需要中國書壇能夠呈古之流,會今之變,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生活、凝聚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展,高揚起中國精神的旗幟,閃耀出時代文藝的靈光,使中國文化能以獨立的精神與自由的姿態自立自強于世界文化之林。
縱觀我國古代書法史,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出了不同的時代風格與時代追求,但在它們所呈現出的韻、法、意、態的時代特征之下都有著貫穿其中的正大氣象,這體現了我們華夏民族自古以來的審美趣味和藝術精神。我們需緊跟時代步伐,讓正氣、大氣、雄渾豪邁之氣、磅礴壯麗之氣成為書法藝術所展現出來核心精神和根本氣質,與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互為表里,書寫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
書法核心價值追問
邵巖
書法藝術就其實質看,是一種充分發揮意象的表現藝術,它是極富于表現個性的藝術,表現了藝術中最高形式的自由美。世界上任何視覺藝術下的秩序和節奏感,都能從書法中找到,這種抽象的形象通過我們先人幾千年不斷的“憑虛構像”,把文字升華到書法藝術的高度,它抽象的線條表達著生命最深處的難以言狀的律動,體現著一個時代的脈搏。
關于書法創新的問題,我覺得書法家和西方藝術家不同之處在于你必須熱愛漢字,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演變,臨摹古代碑帖,掌握傳統書法中各家、各派、各時代書風的特征,熟練操控毛筆書寫過程中的運筆技巧,掌握漢字間架結構與連接的變數,意在筆先,同時還得意存筆后,貌似心手雙忘,實則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又隨機應變、出奇制勝。調動已有的視覺經驗進行想象,作品的內涵與美學價值隨之由傳統過渡到現代。
需要強調的是,現代書法之路并非偏食西方現代后現代思想就能解決其根本問題。西方現代后現代僅僅是推進中國書法繼續前行的發酵劑,脫離中國傳統書法這塊面團,再好的發酵劑也于事無補。
行于大道——正大書風的培育
趙立新
每一種書體都有其發展的脈絡,學書者理應找尋中正一路,形成正大氣象的書風。正大書風應包含書法盡美的風貌和書家盡善的修為。
尋正道,乃捷徑——大道至簡,人間正道是滄桑。正,首先思想要正,用正的理論指導實踐。正道,乃唯一之道,誠如江上獨木,行難。又如康莊大道,比肩者眾,道成者寡。急功近利,擇偏徑而往,遠且險,難達彼岸。
寫規范,慢則快——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正,法度要正。樓宇之奠基,深厚廣博,決定了建樓之高度。書法中的基礎便是點畫書寫的規范。習書者無論處于哪個階段,對法度嚴謹的正書進行臨習都是至關重要的, 才能達到最后的自然書寫狀態。
意創新,勿失本——萬變不離其宗。正,還要根正,根正,意遠,創新不失根本。要以尊敬的心、朝圣的虔誠去師古人,學先賢。創新是水到渠成的,基礎尚未夯實,根基尚未穩固,無從談起“創新”。守正創新要堅守書法藝術的傳統根本,若完全扔掉根本脫離傳統談創新,那就已脫離了“書法”范疇。
傳統 當下 未來
童孝鏞
傳統作為一種強大而綿長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力量的存在,深深地影響著書法的發展方向、生存狀態和藝術表現。
客觀地認識傳統,要掃除神化傳統的思維定式,以平常心和理性去解讀和研判傳統。我們今天既要有仰望古人、追隨經典的謙卑之心,也要有開拓創造的開放胸懷。傳統是風規,但不是桎梏;傳統是豐碑,但不是枷鎖。一味重復古人、迷信傳統,無疑會束縛住我們的思考,阻礙我們前行的腳步,這是另一種倒退。
當代書法是傳統書法精神在新時期的延續。我們要從“遠古”的文化情境中跳回到現實世界,本著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理性地去面對傳統與當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要摒棄狹隘與偏見,更加真誠、更加寬容、更加人文地去關照藝術實踐、踐行藝術理想,讓藝術回歸本位。
書法要走向未來,創新是不二的選擇。創新是建立在尊重漢字基本結構、審美習慣以及普遍規律的前提之下進行的,是嚴謹的學術實踐。創新要有文化自信,要堅守漢字書寫的基本屬性,不能脫離漢字本體,胡亂解散漢字結構的書寫不是創新,而是破壞。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