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中華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電視藝術這十年”——電視動畫片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深植中華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林海雪原》《熊貓和開心球》《棉花糖和云朵媽媽》《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23號牛乃唐》《蘆蕩奇遇記》《海豚幫幫號》等精品電視動畫片在近10年以來,以優質的IP開發、貼近少年兒童心理的故事情節設計,陪伴了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6月24日,中國視協主辦的“電視藝術這十年”——電視動畫片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業界專家們就電視動畫片這10年來獲得的長足發展進行了總結。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談道,10年來,電視動畫片業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出品單位的多元化,從主要由電視臺生產已經轉化為主要由民營企業驅動生產,這也帶來了動畫片類型的多元化;同時,網絡的發展使電視動畫和網絡動畫不斷融合,而且網絡動畫直接帶動了動畫投資的增加。
雖然生產投資的主體發生了變化,但是動畫人的初心不變。不少長期從事電視動畫行業的人提起自己的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其生產的作品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要為孩子的成長系好第一粒扣子。”在電視動畫領域耕耘了16年的動畫導演劉可欣這樣評價著自己所熱愛的行業,她曾制作過百集長篇少年勵志動畫系列《魔晶獵人》、兒童益智動畫系列《聰聰智慧島》。她認為,活躍在熒屏上美好而生動的動畫形象承載著勤勞、善良、厚德、包容的中華美德,這些動畫形象能漂洋過海走向世界,成為有利的傳播大使。她說:“動畫創作人不僅需要肩負文化藝術創新創造的職責,還要在作品中堅定文化自信、鑄就民族之魂、反映時代精神,更要有為中國兒童培根鑄魂的特殊責任與擔當。”
“我們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揮平臺的推薦功能,為孩子們提供‘營養均衡的精神食糧’。”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少兒IP運營中心負責人厙寅斌介紹,騰訊視頻少兒頻道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與親子需求推薦不同內容的作品,引導并鼓勵用戶觀看具備優秀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兒童作品,要講好“中國故事”,需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其中《狐桃桃和老神仙》等作品將優秀傳統文化跟兒童動畫表達進行結合,像《狐桃桃和老神仙》就使用了有中國特色的水墨畫風。
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陳學會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成為中國動漫創作的根與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正在成為中國動漫作品的形與神。優秀傳統文化動漫作品逐漸向全媒體、全年齡、全領域深入發展。在電影、電視、網絡、移動終端動畫作品傳播媒介上,呈現出越來越多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動畫的亮麗風采。在低幼、兒童、青年、成人等不同受眾對象的作品中,傳統文化主題動畫蓬勃涌現。動畫從傳統文化中取材,也從以往單純的改編古典名著、神話故事,向更全面、更廣泛地涉獵轉變。中國功夫、中國飲食、中國建筑、古代名人、地名文化、文物非遺、詩詞歌賦、中醫藥等文化元素與動漫相結合,產生很多好作品,有效地弘揚和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很多彰顯中國氣派、體現中國風格的故事,隨著電視動畫片在海外發行渠道的拓展,極大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厙寅斌介紹,動畫系列片《天真與功夫襪》今年已成功發行至國際市場;另外一部騰訊視頻自制動畫節目《超級小熊布迷》也已在加拿大、法國等海外主流電視臺播出。
CMG視聽新媒體中心央視頻內容運營二部副主任謝娟在談到動畫片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時說,如今人們隨時隨地觀看動畫劇集、動畫電影,玩動畫游戲,用動畫表情包,已經使得動畫成為嵌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常用方式。她認為,從B站等視頻平臺動畫劇集中的“彈幕景觀”,到央視頻新型主流社區的“動漫朋友圈”,從舉辦新銳創作者線上見面會,到線上投票、打榜、福利發放等形式實現圈層社交,動畫愈來愈成為青少年生活和社交的文化載體。“央視動漫集團通過‘熊貓+’系列IP,通過與世界多國本土IP形象的聯動,成功策劃推出多部與世界各地迥然不同的文化、歷史、民俗結合的動畫片,發行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多條國際航線,被網友昵稱為‘開花系列’,將中國的動漫故事納入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中講述,印證了總臺‘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動漫中國創制戰略。”謝娟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