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上演《茶館》“70周年紀念版”慶生
系列活動持續向戲劇致敬、向前輩致敬,回望傳統、展望未來——
北京人藝上演《茶館》“70周年紀念版”慶生
6月12日北京人藝院慶日當晚,《茶館》首次實現8 K技術錄制、超高清實時直播,線上觀眾與現場觀眾同步收看。受疫情影響而中斷的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季,自6月9日重啟以來,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老舍名作《茶館》終于與觀眾在首都劇場見面。此次《茶館》上演的“70周年紀念版”集合了1999年第二代《茶館》的經典陣容,既是一次人藝家人的回歸聚首,也是一次久違的舞臺盛事。演出將持續至6月14日。
院慶日演《茶館》,是北京人藝的傳統,也是人藝人為劇院慶祝生日的方式。從北京人藝建院30周年進入《茶館》劇組演到今年人藝建院70周年,從當初的跑龍套到出演王掌柜,梁冠華說:“《茶館》是一個豐碑,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是我個人的幸運,必須全力以赴。”飾演常四爺的濮存昕稱這次演出極具紀念意義:“《茶館》是人藝的‘家底’、觀眾記憶的符號。我們這次演出與平時不太一樣,就像一次‘滿漢全席’。”秦二爺的扮演者楊立新作為復排執行藝術指導,他眼中的《茶館》代表了這家劇院的發展,“有歷史和現在就能看見未來,所以現在我們演《茶館》要能有當年的傳統和現在的風采”。
一臺《茶館》,生動詮釋了北京人藝傳統的接力傳承。今年在人藝舞臺上迎來從藝50年的李士龍在建院70周年之際回歸出演《茶館》里的李三這一角色,他坦言深愛這個舞臺:“老一輩樹立起來的這塊招牌,希望年輕一代繼承下去。”龐太監的扮演者嚴燕生感慨年輕人們趕上了好時候:“看到新的劇場、新的人才,真是欣慰。”何冰在劇中飾演劉麻子一角,隨著年齡增長,他又多了很多新的理解。演了20多年唐鐵嘴,吳剛總是不忘和前輩的距離,一直在追尋“舞臺上生活”的狀態。康順子的扮演者龔麗君則表示,也要像前輩一樣,多種樹,種出一片森林,讓后輩乘涼。在劇中飾演松二爺的馮遠征說:“我們是跟人藝一起成長的,和第一代《茶館》演員同過臺,如今我們成熟了,后面還有年輕一代,我們看到了人藝的勃勃生機。”
6月6日至10日,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經典劇目放送及導賞連續5天為全網觀眾先后奉上了《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嘩變》《窩頭會館》 5部北京人藝舞臺的經典話劇作品,在線上掀起戲迷觀劇和討論的熱潮。每部劇目放映前,北京人藝邀請主創走進演播室與主持人展開對談,楊立新、龔麗君、徐帆、唐燁、濮存昕、馮遠征、吳剛、何冰等北京人藝主創先后結合自身經歷,回憶創排背后的故事,解讀作品藝術價值,為觀眾帶來了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名家導賞。包括中國藝術報微博、客戶端和微信視頻號在內的近40家網絡直播平臺形成全網傳播矩陣同步推送,5天累計在線觀看超6500余萬人次。
6月11日晚,“向戲劇致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在曹禺劇場上演。這臺為院慶專門策劃的主題演出,不僅云集了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演員,為觀眾奉上一批保留劇目及即將上演的新戲中的精彩片段,還首次采用舞臺串講的形式,將北京人藝70年來的舞臺追求貫穿始終,共同回望北京人藝70年的發展歷程。演出最后詩人楊啟舫創作的詩朗誦《向戲劇致敬》壓軸上演,北京人藝20余位青年演員共同朗誦,將晚會氣氛推向高潮。演出還特別安排了緬懷老藝術家環節,重溫剛剛逝世的北京人藝導表演藝術家藍天野的表演片段,表達了對老藝術家的深切緬懷和悼念。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活動
中國藝術報新媒體報道回放

話劇《雷雨》導賞

話劇《蔡文姬》導賞

話劇《白鹿原》導賞

話劇《嘩變》導賞

話劇《窩頭會館》導賞

紀念演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