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開掘焦裕祿形象,在新時代傳承發揚“焦裕祿精神”
“紀念焦裕祿誕辰100周年暨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創作總結座談會”舉辦——
重新開掘焦裕祿形象,
在新時代傳承發揚“焦裕祿精神”
2022年適逢焦裕祿同志誕辰100周年。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根據焦裕祿女兒焦守云口述回憶改編,并由焦守云擔任總監制,生動表現了焦裕祿“以人為本,對工作負責”的樸實情懷,藝術化地塑造了一位平凡、接地氣而又偉大的黨的好干部形象。影片在2021年上映后,獲得了業界專家與廣大觀眾的好評。
為紀念焦裕祿誕辰100周年、傳承和發揚“焦裕祿精神”,充分研討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在紀念建黨百年和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的作用,總結影片的創作經驗,由中國影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湖北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河南省委宣傳部、四川省委宣傳部主辦,電影藝術雜志社承辦的“紀念焦裕祿誕辰100周年暨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創作總結座談會”4月8日在京舉辦。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出席座談會。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在致辭中表示,以創作總結座談會的形式紀念焦裕祿誕辰100周年,既是對焦裕祿同志的告慰,也是學習、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的好方法,還是梳理、總結英模片創作方法的好機會。他表示,創作“焦裕祿題材”文藝作品,就是要以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來喚醒中國記憶、傳承中國精神。50多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焦裕祿為原型,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樣式和創造,創造了真實、生動、感人的優秀黨員形象,藝術化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非凡歷程,這是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程守田,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曾德亞和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出品人,四川省影協主席,峨眉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梅分別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致辭。湖北省委宣傳部電影處處長何文正介紹了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上映情況及取得的積極社會效益。“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代代傳承至今,早已成為億萬人民心中永恒的豐碑,而焦裕祿同志的光輝形象也被大家深刻于心。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獨辟蹊徑地從家人的角度展開敘事,塑造了一個更加溫暖、更加立體的焦裕祿形象,以平實的視角再現了一位“好黨員”“好父親”“好丈夫”,將焦裕祿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向觀眾娓娓道來。
王一川、李舫、王興東、胡智鋒、饒曙光、康偉、宋智勤、張衛、李道新、皇甫宜川、譚政等與會專家學者,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表示,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遵循“化理為情,變官為民”的方法創作英模人物電影,拉近了英模與觀眾的距離;在敘事上采取“疊加平凡事跡成不凡”的策略;展現人物性格的立體性,通過同事、妻子、女兒的視角多側面還原英模人物;注意運用當代民間話語,于淺顯處體現深刻;深挖人物性格的根源,成功塑造了“忠孝一體化”的焦裕祿形象。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表示,焦裕祿同志是干部的典范、人民的公仆、時代的楷模和英雄的榜樣,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將一位英雄還原到生活之中,他既是模范人物,同時也是平凡的父親、丈夫和兒子;同時將“焦裕祿精神”還原到他所植根的偉大時代之中,深刻表現了這種精神的形成原因與過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編劇王興東借用焦裕祿的名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表示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能創作出好作品。他認為《我的父親焦裕祿》是一部滲透著創作者真情實感的作品,影片藝術風格細膩、人物塑造真實,很多場景都十分感人,堪稱新時代英模題材電影的創新之作。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認為,創作拍攝《我的父親焦裕祿》,首先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焦裕祿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理應以藝術的方式得到傳承和弘揚;同時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影片與電影《焦裕祿》一脈相承,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具新時代特色的人性化內涵;此外影片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塑造了新形象、講述了新故事、表達了新藝術形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研究員饒曙光表示,影片大膽地直面并表現了焦裕祿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富有真實情感的英模人物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傳播力,也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認為,《我的父親焦裕祿》呈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品格,影片從人的情感出發塑造人物,在母子、夫妻、父女之間建構起一種親情敘事模式;對“焦裕祿精神”進行藝術禮贊,具有高度的藝術質地和動人的情感力量;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支撐人物行動與精神建構;在工業語境下創造了表達上的新意,豐富并拓展了焦裕祿形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張衛表示,當代觀眾需要在影片中獲得共情,《我的父親焦裕祿》通過豐富的性格描寫和情感描寫,以及立體化的性格塑造和充分的情感渲染,成功地向90后和00后觀眾推廣了“焦裕祿精神”。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道新評價道,《我的父親焦裕祿》是一部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優秀影片,也是一部有人氣、有地氣、有底氣的主旋律精品,通過生動的敘事和真實的情感拉近了劇中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充滿電影藝術的氣度與魅力。《中國電影報》社長、總編輯皇甫宜川也認為影片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來源于對焦裕祿形象的成功塑造、對“焦裕祿精神”的充分彰顯、將英模人物還原成可信的普通人。《電影藝術》主編、研究員譚政表示,“焦裕祿精神”在當下仍具有很強的感召力量,《我的父親焦裕祿》用親近性的視角和語態,塑造了一個更加鮮活和豐滿的焦裕祿形象,彰顯了精神引領價值。
韓梅表示,此次參與拍攝《我的父親焦裕祿》,是峨影傳承“焦裕祿精神”的體現,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拍攝新時代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實踐。焦裕祿題材作品再登銀幕,仍能引起巨大的社會關注和觀眾追捧,究其原因,一是焦裕祿偉大的人格感染力,二是電影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三是女兒零距離凝視父親的親情感染力,四是導演深沉質樸的鏡頭感染力,五是與觀眾心有靈犀的共情感染力。
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導演范元表示,要讓英模人物焦裕祿回到人們身邊、讓每一個觀眾都能感受到他的呼吸和溫度,就一定要跳出固有的創作窠臼。“我們在影片中實實在在地還原了一個人物,把焦裕祿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溫度、有呼吸的人。他是可親、可敬的,更是可學的,他應成為每個人的人生楷模。”
焦裕祿女兒、焦裕祿干部學院名譽院長焦守云表示,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58年了,但如今人們卻都還記得他,這證明群眾對他的感情很深。“作為父親的后人,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更多的人了解父親的一生。 ”焦守云表示,自己抱著對父親焦裕祿的形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參與了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的創作,與范元、高滿堂、郭曉冬等主創共同努力創作、高度還原,希望為后人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焦裕祿形象。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在座談會總結中表示,“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聳立的豐碑,能夠穿越時空,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通過電影的方式讓廣大黨員干部乃至社會各階層再度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以真摯細膩的方式,將焦裕祿的一生娓娓道來;塑造了一個回歸凡人的焦裕祿形象,引發觀眾共鳴;與經典電影《焦裕祿》形成互文關系,進一步融入親情、溫情元素,從不同視角和側面描繪了焦裕祿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也為未來英模人物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發。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