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藝描繪鄉村振興圖景
以文藝描繪鄉村振興圖景
——第三期全國市縣文聯文藝骨干(造型藝術領域)培訓班側記

集體創作作品:大荒地的喜悅
美麗的青海湖畔、中國航天城西昌、塞上江南寧夏、人間天堂浙江、“天涯海角”海南……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骨干們跨越千山萬水,相聚在坐落于松花江畔的霧凇之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與省名相重的城市——吉林省吉林市。10月13日至19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承辦,吉林省文聯、吉林市文聯協辦的第三期全國市縣文聯文藝骨干(造型藝術領域)培訓班在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啟了一段意義深刻的學習之旅。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從去年起開始舉辦全國市縣文聯文藝骨干培訓班,此前,培訓班已經在線上舉辦過兩期,本次線下培訓又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常務副院長傅亦軒表示,近年來,文藝研修院在赴各省市實地調研座談時了解到,盡管全國各省市紛紛加大了人才培養的力度,但基層文聯仍然面臨文藝骨干人才青黃不接、文藝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本土文藝人才資源流失、文藝人才創新活力不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轉化不足等現實性問題;且許多學員反饋,線上、線下培訓有很大差距,特別希望能夠跟本專業領域的老師一對一地進行面對面交流,因此在前兩期網絡培訓的基礎上舉辦了本期線下班。
圍繞本期培訓班的研修主題“鄉村振興與文藝創作”,在開班期間,文藝研修院邀請各界專家為學員們講授了數場精彩的講座。吉林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陳耀輝就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探索鄉鎮文聯建設等方面,向學員們細致解讀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歷史脈絡和深遠意義,生動介紹了吉林省鄉鎮文聯建設的基本情況以及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思路、實施方法和特色經驗。吉林省民協主席、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曹保明為學員們作了題為《文化的存在與發現——東北民俗的保護與傳承》專題講座,通過現場展示東北烏拉草、扁壺、靰鞡鞋等實物,結合自身豐富的田野調研實例,讓學員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東北勞動人民的質樸和純真,加深了大家對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認知與了解。中國攝協副主席、遼寧省攝協主席線云強所作題為《聚焦時代發展講好身邊故事》的專題講座則通過回顧自身攝影創作的經歷,分享了攝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對用相機記錄人與自然、反思社會現實、表達思想的感悟。吉林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權紅從吉林自然景觀入手介紹吉林,從創新組織設置、加強文聯協會工作、打造吉林文藝品牌三個方面介紹了吉林市文聯成功案例,豐富的活動對地方文聯起到了借鑒意義。學員們紛紛表示,專業性的授課邏輯清晰、素材詳實,語言樸實鮮活,讓大家受益匪淺,為基層文藝工作者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修班每日的學習生活,是在《修身守正 立心鑄魂——致廣大文藝工作者倡議書》、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節選、《正氣歌》等陣陣清朗的晨讀聲中開啟的。“過去我醉心創作,理論學習比較少,每日的晨讀內容使我對文藝工作者的職業操守、道德準則、使命擔當等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我相信通過這樣的閱讀環節,會讓每一位學員的思想都得到進一步提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協理事韓玉紅感慨。
專題講座外,下午到晚上是學員們戶外采風學習和創作交流的時間。本期培訓班為美術、民間文藝、攝影、書法四組藝術領域學員,分別每組聘請兩位帶隊老師,采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實地采風、帶隊老師創作輔導等多樣化的教學和研修方式,特別的“導師制”更為大家提供了與名師近距離接觸、交流的難得機會。在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進行實地采風創作中,大家走訪大荒地社區村委會,了解到大荒地村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并在村內開展寫生創作采風活動。采風結束后,學員們在各自“導師組”指導下,對采風素材進行梳理、篩選和加工的工作每每進行到深夜,創作和打磨出了一系列反映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文藝作品,最終在結業式上呈現了豐碩的創作成果。
美術組的作品類型涉及國畫、水彩、油畫、漆畫四個領域,“同時有這么多藝術方向聚集在一間教室里是不多見的,這種時候要兼顧多畫種、多方向,要從自身繪畫經驗中提煉出共同性的藝術規律,從更高的角度回看本專業。”天津畫院副院長、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陳治說。學員們創作的《新農村》《松花江畔》《大荒地村農民》等作品注重民風民俗、山川風貌,有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畫,有對美好家園的塑造,多方面、多角度對大荒村進行了觀察取材,樹立了謳歌新時代、新農村的創作。
民間文藝組學員掌握剪紙、布藝、石雕、農民畫、唐卡等豐富的藝術門類,特色十分鮮明。點綴著有機綠色蔬菜、螳螂、南瓜等元素的《生命之色》,反映了國家扶持政策、農業建設合作社、科學種植的《新家·新村·新夢想》,表現農村播種、施肥、收割的大型勞動場景的《梨樹模式》等作品均描繪了新農村在新時代的變化。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閆雪玲對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們自己熟悉的藝術領域,對其他人而言是全新的。民間文藝組的各位都是我的老師,這是一次教學相長的愉快經歷。”
聽取山東藝術設計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呂廷川“專題攝影不是好照片的堆砌,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有始有終,有高潮有起伏,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所在”的叮囑,攝影組學員牢牢抓住這次大荒地村不到一小時的實地創作時間,用自己獨到的思維和理解表達對大荒地村的印象。在老師帶領下,學員們抓拍創作的集體作品《大荒地村的喜悅》,以25位村民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集中展現了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我們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打開了創作思路,擴大了眼界,理解了文藝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關系。”湖南省岳陽市文聯副主席李敏在培訓總結中寫下這樣的心得。
在中國書協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徐右冰看來,本期培訓班書法組學員結構、層次較高,在各自的藝術領域中有深厚的功力,取得過不少成績。學員們在成果展示中運用楷、隸、行、草、篆等多種書體,中堂、冊頁、卷軸等多種形式,以筆墨歌頌了在采風過程中的所聞所感。看著學員們的作品,徐右冰欣慰地說:“如果十多年前,作為一個基層文藝工作者,我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會少走很多的彎路。感恩大好的社會環境和國家對文藝工作者的栽培和重視,讓我們得到了更好的成長,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會代代相傳。”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