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新文藝·新人物——中國文學的跨域世界觀”學術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辦
新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視域下中國文學的創作、傳播與影響日益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文學研究的觀念、路徑與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跨學科、跨文化、跨媒介、跨文本特征。有鑒于此,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學校及國際處支持下,與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聯合,依托南京大學國際戰略合作伙伴發展計劃“文學跨學科研究平臺建設”項目、《當代外國文學》期刊等,于2021年10月18-20日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辦了“新中國·新文藝·新人物——中國文學的跨域世界觀”學術論壇,邀請來自中國文學界、外國文學界、文學翻譯界、文藝理論批評界的2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就世界文學視域下的中國文學研究與世界文學研究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開幕式由南京大學校長助理、文學院教授吳俊主持,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李敬澤,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作家李洱,南京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李曉蓉,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何寧分別致辭。李敬澤在視頻致辭中強調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文化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內涵,提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學者需要堅定中國立場與文化自信,站在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命運新形態的高度,重新深刻認識中國文學及其獨特價值,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世界文學的建構,發出中國聲音。他高度肯定了此次論壇的重要意義,希望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與南京大學“文學跨學科建設平臺”項目、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當代外國文學》創新合作,探索跨域新路。李洱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現代文學館與高校及南京作家、學者之間長久的良好合作關系,特別介紹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客座研究員制度,指出文學館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加強批評家與文學現場的互動,形成培養優秀批評家的機制,鼓勵高校青年學者積極參與文學館的項目與活動。他還特別提到中外互動對文學研究和文學史構建的意義,以《紅樓夢》的經典化為例,闡述了文學翻譯和外國文學及研究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史的深遠影響。李曉蓉介紹了南京大學的全球化和國際化辦學的規劃,肯定了“文學跨學科研究平臺建設”項目所取得的成績,并祝愿外國語學院和中國現代文學館在未來能有更深入的跨界合作,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最后,何寧介紹了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歷史和現狀,重申了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與中國文學研究的合作愿望。
來自中國文學、外國文學、翻譯學領域的約20位專家、學者發表了會議論文和研究成果。主旨報告中,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在《文學譯介視域中的中國當代文學特質及其影響》發言中提出,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應主動向世界展示自身特質。外國文學批評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論呈現出以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作品為參照系,關注地域性與世界性的統一,關注小說的認知功能、意識形態與女性主題等特征。他期待中外文學批評相互參照,中國評論應同中國文學一道走出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楊金才的發言《比較視野下美國文學財富書寫研究思考》比照早期美國文學中對逐利與財富主題的書寫,認為如何處理財富與利的主題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借由中國經驗,可為深入研究早期美國文學提供參考,將經濟全球化與財商主題結合、注重馬克思主義傳播視角,結合大數據研究,學科交叉、文史結合,為文學研究提供新范式。《探索與爭鳴》雜志主編葉祝弟以《全球地方性:當下文學創作的一種新潮流》為主題,著重闡述了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至今蓬勃發展的“全球地方性”概念。“地方全球性”同時指向全球與地方相互流通的現狀、在全球化下保持地方特質的立場與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論。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城市文學書寫,通過構建性、文化混雜性與流動性體現了這一特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在以《文化融合與文學融合》為題的發言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學語境與文本正在發生劇變,18世紀來從歐洲傳來的西方現代文學觀念、制度和系統面臨挑戰。面對物理客觀、心理主觀與虛擬增強現實相融合的新現實,文學的語境與文本相融合,內部與外部區分變得模糊,泛文學的回歸亟待評論話語與文學觀的革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李蔚超在《“繼承”的偶像與經典:以1950-1954年文學講習所的外國文學學習為例》中回顧文學講習所發展歷史,強調經歷革命洗禮的新人作家的成長特征,提出包括蘇聯文學在內的世界文學視閾所體現出的獨特文學史觀,成為中國文學的世界認知和世界觀的一個重要源頭,尤其是第三世界國際主義視野中的世界文學,對于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啟示。
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副研究員韓松剛的發言《世界文學視閾中的青年寫作》以王占黑、陳春成兩位90后作家為例,指出青年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融入世界文學的自覺及融合中國古典文學與世界文學創作經驗,實現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實踐。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丹在《華北根據地文藝的“地方”與“世界”——以阮章競為中心》中闡釋了阮章競逐步從鄉土世界的小共同體走向廣闊世界的自由聯盟,體現了蘇聯與歐美兩種世界主義模式對布爾喬亞青年的影響。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講師路楊的發言《以高爾基為中介:路翎戰時工業寫作中的浪漫詩學與異化批判》指出,極強的跨域性是戰時文學的突出特質,路翎在戰時工業寫作中對勞動主題的浪漫化處理與異化批判受到了當時《七月》雜志對高爾基創作理論及作品譯介的深刻影響。湖南大學中文學院講師沈閃在題為《新世紀他者視域中的“非虛構”中國形象建構》的發言中提出,新世紀域外他者筆下的“非虛構”中國形象既延續了異邦人書寫中國的傳統,又為其袪魅,弱化作為他者的中國,從而通過深入抽離的視角、場景與人物構建、文體混雜等手段,達到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沈杏培以《日本資源與張承志寫作的關系》為題,著重考察了張承志與日本民謠歌手岡林信康的文學互動。張承志小說直接引用后者的歌曲,將其作為一種人格原型融入作品,依托音樂體驗形成詩性敘事。但張承志最終與岡林信康分道揚鑣,體現了他的民族立場與人道立場。山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趙坤的發言題目是《新民歌運動與汪曾祺文藝觀的“通俗”問題》,總結了面對現代主義創作困境、求變心切,20世紀50年代回到北京的汪曾祺在深入思考“通俗”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關注讀者接受,關注語言藝術性并受到新民歌運動影響的過程。《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在《從<揚子江文學評論><鐘山>觀察新世紀中國文學經驗》的發言中強調中國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翻譯之間的良性互動,尤其提出了漢語譯者的創造性發揮為漢語帶來的獨特美學。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陳民在題為《德國文學獎的多元性與多樣性》的發言中,從文學獎的視角看德國文學的多元性與多樣性,介紹了德國官方對文學與文學獎的資助與關注,并與國內的文學獎現狀進行了對比,兼及文學獎對文學生活與文學經典化的重要性。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黃葒以《人人都愛<小王子>:一個超級IP的周邊、衍生和世界傳播》為題,以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代表作《小王子》為例,結合自身的翻譯經歷,從周邊文創等跨媒介角度論述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和經典化。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章斌的發言《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從語言中心論角度切入,探討80年代以來新詩寫作的潮流與當代反思,認為應當走出語言的內循環,在張力中尋找語言的生機。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唐蕾在《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到“兩結合”:古典文學視域下的蘇聯文論“中國化”》的發言中,以十七年期間國內批評話語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到“兩結合”的演變為背景,從古典文學研究路徑切入,通過分析領域批評話語的發展,展現不同文學資源文學力量之間的滲透和博弈關系,透視蘇聯文論的“中國化”。上海政法學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肖進以《檔案所見傅雷譯巴爾扎克的署名、出版與津貼問題》為題,在細致挖掘檔案材料的基礎上,對50年代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傅雷譯巴爾扎克作品的歷史進行考證,提出署名、出版等新見問題,揭示出歷史表層背后復雜的組織與人事架構。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子在《“返鄉記”——借<紐約客>雜志憶新時期文化與知識生活二三事》的發言中,以美國作家約翰?赫西80年代返回故鄉天津時為《紐約客》雜志所寫的一系列返鄉作品為線索,著重考察了他此行的真實契機,并就其過程的復雜性因素進行了比較分析。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偉劼的《從馬孔多到麥孔多——來自拉美文學的啟示》聚焦當代拉美文學創作,概括了當代拉美作家如何面對全球化、超越現實主義的共同探尋,并指出了他們在文學中尋根、擺脫魔幻現實主義標簽、書寫納粹主題等多種嘗試。
閉幕式由何寧主持,南京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外國語學院教授劉云虹及李蔚超、楊金才做學術總結。劉云虹認為與會專家以內容豐富、視角多元的主旨發言實現了一場開放的學術對話。她認為,南京大學“文學跨學科研究平臺建設”項目的突出特征在于“跨”,此次論壇正契合了這一特征,展現出不同學科之間,高校、文化機構與學術期刊之間,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跨域交流。期待通過這樣的交流,各方共同思考學術問題、探討合作路徑,為文學跨學科研究創造空間、為新的歷史語境下對文學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拓展新的可能。李蔚超強調這是一場多專業領域融通融合的學術會議,是中外文學研究者以文學為中心的交流與互鑒。他們共享交叉互聯的主題、自覺運用跨越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在當代歷史語境中反思文學的內在與外部意義價值的呈現,體現出中國學者的文化自信和獨特視角。楊金才則借用此次會議主題中的三個“新”字總結了討論成果,認為會議在中外文明互鑒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材料、新視野、新觀點的“三新”,文學創作、批評、譯介傳播不斷帶來新的議題,文學研究更加豐富多元,希望作家、期刊與高校能緊密聯系,促使研究不斷邁上新臺階。最后,李洱建議從此次論壇的初創出發,能夠形成一種后續機制,推動跨域學術成果在未來有更好、更高水平的體現。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