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建設美好幸福生活
傳承傳統節日文化 建設美好幸福生活
“我們的節日·重陽節--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山東曹縣舉行

“我們的節日·重陽節——傳承與發展研討會”與會者合影
時值重陽佳節,10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民協、山東省文聯主辦,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山東省民協、菏澤市文聯、曹縣人民政府、中共曹縣縣委宣傳部承辦的“我們的節日·重陽節——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舉行。
今年在抖音爆火的網紅地“宇宙中心”山東曹縣,經濟發展迅速,是全國第二大淘寶村集群、中國最大漢服生產基地,同時,這里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豐富,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個,省級非遺項目14個,桃源花供、曹縣柳編、江米人、木雕等非遺項目與民俗緊密相連,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顒悠陂g,相關專家學者考察了曹縣黃河故道文化,調研了桃源花供的制作及展示現場,考察了云龍木雕展廳、曹縣柳編及木制品展廳、曹縣鄉村記憶博物館等地;參加了“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曹縣2021孝善敬老餃子宴暨送戲下鄉活動,在地方戲曲的熱鬧和餃子宴的溫情中現場感受了曹縣重陽節豐富且濃厚的敬老情懷。
在14日下午舉辦的研討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致辭。萬建中、劉曄原、唐孝祥、張勃、王素珍、張廷興、張成福、魏新等專家學者進行了發言。研討會由中國民協顧問程健君主持。(本版選登致辭及部分專家發言)
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徐岫鵑,山東省民協主席、中國民藝研究所所長趙屹,山東省民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映雪,菏澤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強,中國民協活動管理處處長李倩,菏澤市政協副主席、曹縣縣委書記張乾山,菏澤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田繼雷等有關方面負責人出席活動。
作為中國民協的品牌活動之一,“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以人民的活動人民辦、人民的節日人民共享為原則,以精彩的節日活動為表現形式,豐富傳統節日內涵,充分挖掘少數民族節日活動及特色地區節日習俗,著力為繁榮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貢獻。
推動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生活中落地生根

(潘魯生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
“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是中國民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品牌活動,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的工作要求,目前已經開展了十幾年,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共鳴。
為什么“我們的節日”越來越紅火?
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追求進一步提升,節日不只是物質消費的“假日”,而是回歸“節日”的文化本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生活方式,凸顯了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文化記憶,已根植民族的骨子里。因為節日,有生活節奏,劃分了時序節點,也區分了日常生活和神圣時刻,又是日常生活的一種升華;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延續、風俗習慣的傳承、集體意志的凝聚,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紐帶,我們在慶?;顒又胁粩鄻嫿ㄖ腥A民族的共同體;也是實現當代生活文化的演進和發展,將風俗習慣、手工技藝、服飾裝扮、歌舞說唱等融入其節日之中,形成文化傳承與創造的生活基礎。
發展“我們的節日”的使命是什么?
首先是發揮傳統節日的價值認同和凝聚作用。過節,講究吉祥的氛圍,講求家庭團圓,講究回鄉團聚。節日就是民族集體的價值體現,是共享的文化傳統。傳承發展我們的節日,就是增強凝聚力,就是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是增強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節日在于分享傳統帶來的快樂和慰藉,中國的傳統節日不是購物節、不是消費節,而是有著時間順序、人生意義、人倫情感關系的日子。我們要發揮好傳統節日中的人生價值,以愉悅的審美體驗、愉快的節日儀式增進文化的、心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深層次上也是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力量。傳統節日活動中包含家庭幸福、敬老孝親、團結互助、勤勞友善的價值觀念,是人格建構、道德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們要作為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加以傳承和發展。
正如重陽節,“九九重陽”的“九九”與長長久久的“久久”同音,包含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節日。曹縣重陽節這一天有吃扁食的習俗,要把第一碗扁食給家中的老人先吃,表達“敬老孝親”的親情。不少地方,重陽廟會上,還有給家里老人、長輩買過冬衣物等傳統習俗。曹縣的各鄉鎮村都以不同形式舉行重陽節民俗活動,形成了傳統,形成一種美德。現在,孩子們都會背誦唐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寫在重陽節的詩句千古流傳,鄉愁是中國人永恒的共鳴。從中也可見節日文化的精神力量。
怎樣傳承發展好我們的節日文化?
從根本上說,還要推動傳統節日在新時代生活中落地生根,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提煉精神標識、文化精髓,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其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風俗習慣,讓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發散性思維謀求文化創新,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將傳統節日中富有當代意義、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式傳承轉化為當代文化。同時,對那些至今仍有積極價值的傳統節日內涵和習俗加以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和現代化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中華傳統節日的內涵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服務,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介入新時代社會生活的可行路徑。
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還要堅持立足當地、因地制宜、傳承發展,積極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和載體,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著力營造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美好的濃厚節日氛圍。我們要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節日活動,更好地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引導作用。在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期間,以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地為重點,在城鄉社區、街道、學校、機關、企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推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還可加大“我們的節日”宣傳推廣力度,努力營造濃厚輿論氛圍和良好文化環境。充分利用新媒體、融媒體等宣傳傳統節日文化,積極營造尊重傳統節日、熱愛傳統節日、參與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把傳統節日活動做成各民族大聯歡的盛世歡歌。可積極發展節日文化、旅游產業,不斷擴大傳統節日的社會影響。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按照“政府主導、民間主辦、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努力挖掘傳統節日的市場潛力,把弘揚傳統節日豐富內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更好地結合起來,做成各類節日品牌、產生廣泛的蝴蝶效應。我們要進一步做好研究、闡釋工作,深入挖掘“我們的節日”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加強對節日文化內涵、精神實質、歷史演變、禮儀習俗以及當代價值、現實意義的研究,撰寫理論文章、通俗讀物,舉辦論壇、開展講座,普及傳統節日知識,并對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理念,我們要深入思考如何傳承好傳統節日文化,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的作用,共同推動中國傳統節日振興,使人民群眾在體驗感受節日習俗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守護鄉愁記憶,弘揚愛國愛家傳統,建設美好幸福生活。
研討會發言選登
重陽文化的時代精神

程健君(中國民協顧問)
包括重陽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懷,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在民族的感召力和創造力的滋養中逐步發展,從而不斷增強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不斷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親合力,在今天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著永不衰竭的文化源泉、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重陽節的文化特性,按民間風俗的意愿,是以祈求幸福、驅除災害的信念傳統為基礎,以傳承文明、擁抱自然、尊老敬賢的精神為方向,寄托著華夏子孫崇敬先人、感恩先賢的深厚情懷,承載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文化意義,凝結著濃濃的鄉愁記憶。
重陽文化在今天不僅是文化遺產的經典,而且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塑造地域文化形象、追尋地域文化個性的寶貴的文化礦藏??茖W利用和開發這一資源,將會使我們的家園更加富有歷史感、神圣感、厚重感和文化感,使其具有獨特的風尚和韻味,并賦予奮發有為的時代精神,而這一切將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撐。
節日文化傳承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要使傳統節日之火生生不息,就要愛惜它、保護它、傳承它,當然首先要讀懂他、研究它,才能使對傳統節日的關愛不僅僅是一種癡情,更是一種歷史責任和社會擔當。
重陽節:回歸自然的精神訴求
萬建中(中國民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重陽節的辟邪過程是在戶外完成的,這與其他所有傳統的節日迥然有別。在中國人的空間意識中,“家”是最安全的。除了春節外出拜年等必須戶外開展的民俗活動以外,幾乎所有的節日儀式都是在室內操作完成的。團圓之所以是幸福的,主要是基于全家人聚在“家里”,都感到很平安。
重陽節的空間意蘊指向恰恰相反,“家”是不安全的,走出家門,投身大自然才能避免災難。一年之中,只有重陽這一天,“家”是不安全的。在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唯有重陽節宣揚了“家”的不安全意識,唯有重陽節以遠離“家”的方式遠離禁忌和兇惡。
強調和大自然親近的還有上巳節,上巳踏青,之后逐漸被清明節所替代。清明節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掃墓。春季,大地充滿生機。人們在“生”的季節里奔向墓地,靠近死亡,與死去的親人進行對話。重陽節則不同,走出家門,是為了遠離死亡。重陽節以死亡的威脅促使人們走出家門,爬山登高,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重陽節登高祓禊,辟邪消災的習俗活動蘊含回歸自然的強烈動機,宣揚了大自然的美好與永恒。大自然是遼闊的,是無限的,而“家”卻是暫時的,是不安定的,是存在危機的。這就是重陽節日敘事鮮明的文化個性。
孝德傳統的當代認知與傳播

劉曄原(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近些年來,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積淀的山東曹縣,一直在重陽節舉辦敬老活動。今年重陽節更是笑聲不斷——廣場舞臺上唱著老人們耳熟能詳的戲曲,臺下是規模盛大的餃子宴,老人們圍坐在一個個圓桌旁,曬著太陽,聽著戲曲,吃著餃子,接受著大家的祝賀,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當代的傳承和青年一代的認同與感悟,在這個重陽活動中再次得到傳播和傳承!
重陽節,來自于華夏先民對生存的需求。在對自然充滿敬畏的時代,出于自身平衡掌控能力的認識,對每個月所占數字的單偶有發自內心的分類:單數為兇,偶數為吉。單數為陽,偶數為陰,而九又是單數里面最大的數字,九九相逢,大兇至極!可敬的是,中華先民面對難過的關節兇日,沒有畏縮,而是以自己的智慧,通過人的活動,扭轉乾坤,化兇為吉。登高避險,遍插茱萸,吃重陽糕,賞秋光之美,練體魄之強,有力地保持了秋收需要的體力,把握了生活的節奏。老人有著豐厚的生存經驗,像補天的女媧一樣,能為兒女撐起一片天地;像大禹一樣,能疏通江河,為后代平定九州大地。因此,中華后代敬重父母,孝順老人。這種樸素感恩之心經過圣人的提倡教誨,通過歷朝歷代形成的獎懲制度,使得原本自發于民間的孝順美德成為全民族的標準公德,成為優秀文化傳統。當下我們不再為衣食憂慮,我們需要的是通過節日活動增加老人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曹縣的重陽活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重陽節俗文化的當代價值
唐孝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重陽節濫觴于先秦,形成于秦漢,發展于魏晉,鼎盛于唐宋,綿延至今。其節俗蘊含著豐富文化價值,這集中表現在“以人為本”的觀念上。不同于西方以宗教為依托的民俗節日,中國的重陽民俗中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價值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體現,具體體現于其三大核心內涵:一是登高宴飲,其訴求從求仙避惡逐漸演變為娛心健體;二是采菊佩萸,包括辟邪消災、懷鄉思親等;三是食糕祭祀,有取吉祈壽與禮俗互動之意。
在當代,重陽節俗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從文化自信建設角度來看,重陽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重陽節俗的文化內核是構建和諧社會、弘揚正能量的重要依托,重陽節俗的傳承對增強國民的文化獲得感,提振國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從文化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為文化遺產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提供了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重陽節俗文化資源,形成“重陽文化+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第三,從城鄉民風治理角度來看,包括重陽民俗在內的節慶民俗具有引領社會風氣、促進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和諧的作用。
當然,重陽民俗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中國的節慶民俗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同時,它也有助于形成當代生活的文化認同,提供美好生活的文化情境。
重陽節是傳統節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案例

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社會轉型帶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關系的深刻變化,生發于傳統社會的傳統節日只有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展其習俗活動,豐富其文化內涵,才能順應“關系”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并能夠為解決新情況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發揮積極作用。如何對傳統節日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需要理論思考,也需要對實踐經驗的總結。重陽節的當代實踐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一般認為重陽節起源于漢代,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登高、飲菊酒、佩茱萸、社會交往、祭祖祀神等傳統習俗活動,具有消災辟邪、祈壽求吉、敦親睦友、娛樂身心等豐富內涵。但是近年來,重陽節變身為老年節,孝老敬親成為新的主題。重陽節向老年節的轉變,在我國臺灣地區始于1953年,在大陸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2012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從國家法律層面進行了確認。重陽節的這一轉變,是傳統節日在當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案例。人們從重陽節的古老傳統中發現其具有時代價值的元素,并予以闡釋發揮,從而有效地回應了老齡化社會的需求,也促進了重陽節的重振復興,充分體現了在處理傳統和現代關系方面的中國智慧。
一般而言,在守正創新中不斷積累發展的文化傳統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社會功能。為了重陽節的傳承發展,當前,一方面有必要將重陽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進一步發揚光大,發揮它作為老年節在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傳統美德,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全面地認識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使登高、賞菊、吃糕、佩茱萸、飲菊酒等傳統習俗更多、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以強健當代人的體魄,滋養當代人的心靈。
(本文系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成果)
重陽節俗與禮俗傳統

王素珍(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編審)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重陽節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是我國禮俗傳統的重要內容。
首先,禮俗傳統是民眾生活智慧的總結。秋貴重陽,重陽節是秋季大節,又稱茱萸節、菊花節。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重陽節的節俗也是與九月的節氣和自然物候相吻合的。茱萸、菊花、石榴等,都是九月時節的節令風物。佩茱萸、飲菊花酒這些傳統習俗,與人們保健養生、消災辟邪、祈求長壽的經驗相一致,體現了民眾真正的生活智慧。
其次,新時代鄉村振興離不開禮俗傳統。重陽節作為我國重要的節日,涵蓋了送節禮、走親戚、登高宴飲等習俗活動。這些傳統習俗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敦親睦友,維持和促進鄉村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關注我們的節日,傳承和發展禮俗傳統,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向之一。
再次,禮俗傳統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禮俗傳統是社會發展的內在生命力,重陽節蘊藏了尋根問祖、敬老孝親這兩個非常重要的禮俗傳統。重陽節也稱為“老年節”“敬老節”,新時期重陽節節俗活動圍繞老年人展開。無論是社區“千叟宴”,還是鄉村“餃子宴”,這些既是傳統重陽節敬老孝親的延續,也是現代節日建設的重要發展。

曹縣至莊寨鎮舉辦“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曹縣2021孝善敬老餃子宴活動
本版圖片由邵藝婷拍攝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