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創造力為何匱乏
萬眾矚目的大黃鴨來到了北京。
我們知道,大黃鴨的設計,是荷蘭藝術家霍夫曼根據西方文化經驗、生活積累,以表達對童年快樂美好的回憶,這種情感旨趣訴求,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在香港,大黃鴨曾成為一個時尚文化事件。而此后,山寨版大黃鴨便在中國內地四處開花,從天津、哈爾濱到武漢、杭州,從南到北,可謂無鴨不歡。如今,正牌大黃鴨游弋在北京園博園中,但同時,北京另一家公園里卻悚然出現穿綠馬甲的大黃鴨,后面還跟著七個蛋。無論是對正版大黃鴨的狂熱跟風,還是拙劣的模仿,大黃鴨遨游四方,卻真實地折射了中國文化創意匱乏的現實。
創新競爭力包括多方面。若從文化創新角度看,美國的文化創新競爭力在世界文化市場上,有著強勢的影響。比如好萊塢大片、迪士尼等大眾娛樂文化項目的廣泛傳播。這說明美國消費文化輸出的成功,不只商業文化的取向十分明顯,它們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滲透力也很強大。韓國很早便提出文化立國的施政戰略,把文化產業列為發展國家經濟的龍頭產業,目前韓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其創新競爭力可見一斑。
而時下,我國的文化藝術產品,比如較多的電影、電視、小說等,存在著重復、復制和模仿,創新作品不多、創造力不足的問題。而這幾年來,我們也在不斷批評和抨擊文化藝術中山寨文化橫行,技術性和流水制造盛行,雷同復制泛濫的現象。山寨大黃鴨橫行,是我們這種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匱乏的寫照。
我們的文化創造力為何匱乏?如今,在文化藝術創造活動中,我們的態度往往是娛樂的、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主義的,這種文化態度或藝術態度,決定了我們對待文化藝術活動,缺少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缺少對文化藝術理想的追求,缺乏對文化藝術的敬畏,背離文化藝術創作的規律和本質,結果把文化藝術創作活動當成了一種手段、一種技術、一種工具,甚至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不是把文化藝術活動的道德力量和內在價值作為一種思想的、審美的原則和標準,而是把欲望刺激、吸引眼球、商業功利作為王道,使得那些探索人性本質、回歸心靈、體現人文關懷的文化藝術作品少之又少,相反那些跟風的、雷同的、消費化的、快餐式的,甚至惡搞、低俗的東西,卻是大行其道,流行泛濫。而在文化藝術生產中,商業和資本的因素則取代了審美的原則、思想的原則,一味追求市場效益、商業利潤。而且那些快速發展、無限膨大的流水制造復制的文化工業,往往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這樣難以避免地扼殺了文化藝術活動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文化可以立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復制、仿造的文化藝術,是難當此重任的。必須看到,文化藝術作品復制之風,已成為文化之痼疾。鼓勵創新、鼓勵推出新作品,首先要貫徹雙百方針,這是從文化政策上,為文化藝術的創新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是巨大的外部推力。但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培養和提高文化藝術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堅守理想和信仰,重視文化藝術的精神性和創造性,對文化藝術活動抱有敬畏心,尊重和理解文化藝術生產的本質規律,把握好文化藝術和市場的雙贏關系。如此,我們民族煥發出蓬勃奔涌的創造力,時代的文化藝術的整體創意水準得到提高,這樣的文化愿景和精神目標,才會實現。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