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我們怎樣閱讀?
時下,越來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號,從微博、微信、微小說到微電影、微旅行等,我們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粉絲、關注、轉發、@,這些微時代特有的關鍵詞,構建起一個虛擬的新大陸,形成一股微力量,推動著傳統閱讀方式的變革。
表面上看起來,這可能是我們閱讀方式的轉變,或者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等等;但在一段時間過后我們發現,這種微字已經開始改變我們的思維狀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我們對事物認知和理解的方式。
在這個微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讀書?
微時代的閱讀變化
微時代有很多新的技術、工具是要學習使用的,它不一定會改變原來傳統寫作的精神內涵,但可能會讓作者和讀者更好地溝通。《新京報》文化副刊主編肖國良指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之內,電子書和傳統出版物可能會分庭抗禮。有研究數據顯示,傳統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和電子閱讀的接觸率都有所上升。
深閱讀和淺閱讀的量都上升了,總體是全民閱讀的功效。深閱讀解決的是精神思考的問題,淺閱讀解決的是信息的問題。對此,肖國良認為,愛書的人首先應該成為閱讀的傳播者,無論是深閱讀、淺閱讀,都是閱讀,不要把它簡單地對立起來,兩種閱讀形態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淺閱讀解決的是信息,深閱讀解決的是傳統文化。只要把閱讀的種子播撒下來,閱讀就會在大家的生活中生根發芽。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也認為,微時代的閱讀也好,傳統的閱讀也好,只要閱讀,人生就是豐富的。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對此表示相同的看法:在微時代里,我們大家沉迷于微閱讀,這很正常,我甚至認為這不只是年輕人的事兒。微閱讀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無須為此痛心疾首。
隨處可見的微閱讀,成了當下人們閑暇時填補空白的精神食糧。北京出版集團董事長鐘制憲說:我一點兒也不想貶低人們對娛樂的追求和需求,甚至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們在那樣一個文化生活枯燥、匱乏的年代生活過,我自己讀書的一個很大的原動力,其實也是娛樂。
微閱讀帶來的缺失
微閱讀的確帶來諸多便利,但人們在受益的同時,似乎也有缺失。北師大文學院學生鐘覺辰認為,文學是去解釋一些不確定的東西,而在這個微時代,我們只關注一些很表面的、確定的信息的時候,放棄了這些不確定的東西。這些都是微時代對傳統閱讀、深閱讀提出的挑戰,使得經典閱讀變得難了。但是假如一味地沉溺在那種簡單的、低級的愉悅當中,我們就會逐漸失去思考、創新、叩問心靈的力量。
簡單、快速、犀利、生動,這就是微閱讀的魅力。著名作家葉廣芩說,但是,在‘微’的環境下,沉靜的心態、人格的韻味、德行的操守,被淡化了。我們健壯、我們快活、我們簡單、我們將諸多的書籍裝入電腦。
民族文化需要積累,不是某一個時代所能完成,它的主要部分永遠深埋在歷史當中,藏于書籍里。發掘、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責任。在微時代,我們還是應該抽一點時間讀點書,為自己留下點兒書。書是不老的東西,是中外圣賢留給我們的恩賜。不讀書,就不知道敬畏,就不知道感恩。葉廣芩如是說。
書本身也是有分量的。評論家解璽璋主張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包括學會選擇讀哪些書。現在動輒提倡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貌似很個人化、個性化,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放棄或逃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一種托辭。
解璽璋認為,有力量的閱讀表現為對內能夠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外能夠推進社會的進步。同時,他也主張讀書不必有成見,讀書如果作繭自縛,反倒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現。
為自己保留思考空間
微博也好,微信也罷,都是一種社交媒體,就像家里的客廳。我們需要這個客廳與人交流、互動。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被隨身攜帶的這個客廳占據了太多的地方。李敬澤認為,一個家如果只有客廳,沒有臥室、沒有廚房、沒有書房,甚至沒有衛生間,是不正常的。我們應該為自己保留一間書房、一個臥室,因為書房和臥室是用來面對自己的。
李敬澤認為,在社交網絡中,正如一般的社交場合一樣,忙于應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加于我們的信息,我們可能沒有多少功夫來照看一下自己。我們應該通過閱讀,面對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
他指出:閱讀在我們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可能有點近似于書房和臥室,它確實不像客廳那么熱鬧,甚至帶有一種隱私性。我想閱讀可能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私事,那個私人空間,我們需要保留閱讀的私人空間。
盡管我們處在微時代,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之下,大地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的世界并沒有變成一個微世界。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僅僅依靠一種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夠掌握的。我們可能也還是需要深長的眼光,需要對一個事物深長的思索。我們可能還得承認,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事情不是100多個字就能夠說得清的。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是保有充分的求知熱情的話,我想我們就不會滿足于這種‘微’。
通過微閱讀,我們對這個世界所知甚多,有時候可能是所知過多。不管是不是微時代,如果我們要對世界形成比較深入、力求可靠的認知,我們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點點的努力。這是李敬澤所指出的需要深入閱讀的理由之一。
有人說,手邊無書時,就甘于庸俗;每當我們稍微讀進一本好書的時候,就欣喜于自己稍微有那么一點點不庸俗。在書房讀一本書,照看一下自己,我們就會回到那個古老的、但是永遠有生命力的、永遠要緊的問題上。我是誰?要什么?生命和生活應該怎樣?當我們讀進一本書時,我們就可以有那么一點點不庸俗,就可以有那么一點點根,這在微閱讀的時代也是至關重要的。
讀閑書,消除心靈的霧霾
刮風可以讓大自然的霧霾馬上消除,但是人心靈上的霧霾如何驅散?心里不痛快,不高興、寂寞,對未來充滿迷茫,這個霧霾怎么消除?讀書,是驅逐心靈霧霾的良藥。李敬澤道出切身體會。
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經典的對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烏鎮一個老宅子有一副對聯:閑居足以養老,最樂莫若讀書。這無不證明,讀書其實是一種生活狀態。
我們必須承認而且要相信,讀書對我們會有現實的、長遠的好處。劉明清說。但他不贊成把讀書功利化或者工具化,如果我們抱著功利化、工具化的目的去讀書,我們會發現大量的書也實際上沒有什么用處。劉明清舉例說,讀了《百年孤獨》,未必可以找到好工作;讀哲學、讀文學、讀藝術,恐怕也不能為找工作加分。但恰是這種平時沒有功利化的閱讀,對一個人漫長的人生幸福質量、生活質量,是有正相關的關系的。所以說,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書,才能讓我們享用一輩子。
任何來臨的時代都將過去,但生活的大地依然在那里。我們除了做那個在風中、在微時代的空氣中飄動的那支風信子之外,也要力求做一個有根的人。閱讀,我們的根很大程度上就扎在我們深長的、安靜的、私人的閱讀之中。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