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也應介入網絡文學評論
5月18日,中國作家協會和廣東作家協會在北京聯合召開廣東網絡文學研討會。會議上,白燁、歐陽友權、楊早、王祥、馬季、陳定家等12位評論家對6位80后廣東網絡文學作家林俊敏(阿菩)、賈志剛、楊林清(無意歸)、邊曉琳(亂異)、邱曉玲和艾靜一(猗蘭霓裳)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研討。6位作家的作品涵蓋了歷史、玄幻、仙俠、架空、魔幻、言情、女性、都市、懸疑、推理等當今網絡文學主流類型,代表了廣東網絡文學的創作水準和精品路線。據悉,作家阿菩的《山海經密碼》還在今年摘取了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的桂冠。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網絡作家阿菩,請他談談對網絡文學諸多問題的看法。
焦點一
網絡文學寫作與批評不成正比?
網絡文學在國內已走過15個年頭,越來越多的讀者接受并熱愛這種閱讀形態,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一直以來,網絡文學寫作之盛和批評之衰不成正比,除了大量消費式閱讀,鮮少有批評家介入網絡文學的文學本質,關注和討論網絡文學的審美評價體系。可以說,這是繼2012年6月28日中國作協首次舉辦網絡作家與評論家對話之后,兩者之間的第二次握手。如何將外界對網絡文學的零星看法轉化為系統的理論,形成一套科學的網絡文學評論體系,對網絡文學的發展非常重要的,評論家的加入并參與和網絡文學的互動,對共同建構網絡文學的評論體系大有裨益。陳崎嶸表示。
在廣東,網絡文學有著廣大的創作群體和閱讀者,它的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廣東正日益發展成為中國網絡文學重鎮,網絡文學為廣東的文學催生了新的繁榮景象,增添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廖紅球說。從2011年開始,廣東就開始密切關注網絡文學的生態,成為全國第一個創建網絡文學院的省份,同時編輯創辦第一本專業的網絡批評和理論刊物。廣東作協是網絡文學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們最早敏銳地認識到網絡文學的重要性,一直走在網絡文學浪潮前面,他們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全國開創了多個第一,第一個成立網絡文學研究院、創辦專業評論雜志等,具有示范作用。陳崎嶸說。
焦點二
網絡文學與傳統小說涇渭分明?
網絡文學的寫作形態和傳播方式獨具一格,被長期視為暢銷的大眾文學。它本身有著鮮明的媒介特點,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與讀者保持緊密聯系,有的甚至會根據讀者的反饋進行內容的修改。可以說,想象力和故事性是否到位、嫻熟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有時候我甚至會把網絡文學比作服務行業,寫作者就是要為讀者端上一道可口的飯菜,讓他們得到享受和放松。阿菩告訴記者。
正是網絡文學本身的服務性,讓很多人將網絡文學冠以快感消費的標簽。而網絡文學也可以打著為了讓讀者喜愛這個旗號,逃避對其文學性的詬病和挑剔。正是因為如此,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界限一直非常清晰。網絡文學以它的低門檻、低成本和高風險的特點,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學產業,在這個產業當中我們看到人們在對文學的定義進行改寫,人們在看網絡小說的時候根本不在乎這是什么類型的文學,甚至它本身是不是文學也保持無所謂的態度,讀者只要快感,只要一個好看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文學上虛構或者非虛構的立場,采用什么樣的文學技巧都無關痛癢了。批評家楊早說。
網絡作家無意歸認為,網絡文學和傳統之間的區別可以通過改變標準進行討論。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和所面對的目標群體與傳統文學非常不同,如果只從文學性的角度入手它自然矮人一截,但如果把視野拓寬,從讀者喜愛程度、傳播速度甚至全社會文化層面的滲透力來看,網絡文學是一股阻擋不了的趨勢,在未來它很可能會在影響力上超過傳統文學。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今天具有廣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影視作品有很多都是源自網絡小說。
很明顯的是,從作者到讀者到評論界,都在為網絡文學尋求出路。我們在討論網絡文學的文學性時,需要模糊掉一些層面的標準,譬如語言和技法,太強調這些就變得不好談了。我更傾向思考他們作品中的想象力,中國人的想象也被壓抑太久了,到底要怎么利用和發揮想象力去講那些神怪的故事,也許比較有意思。楊早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