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不能缺失中國夢
何建明:增強主流意識發出中國聲音
文學必須根植于火熱的社會現實,緊扣時代的脈搏,近日,由文藝報舉辦的中國夢與文學理想座談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報告文學家何建明如是說。他認為,一些作家未對現實著手,是因其對現實的感悟和認知能力有所局限,不能把握住現實生活的本質。
中國當代作家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文學理想?數十位作家、評論家共同探討了當代作家的文學理想與中國夢。他們認為,作家的文學理想其實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文學的繁榮。作為個體,作家應該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來把握個人的文學理想。
有一些寫作者,雖然標榜現實主義,卻走入了過度虛構的歧途。何建明說。他認為,如今許多作品呈現了遠離現實的內容、甚至更為偏狹的內容,并未給予當下現實應有的關注和深刻的呈現。中國文學要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正能量,何建明說:創作需要增強主流意識,發出中國聲音。
不能把文學的積極作用、主流意識,簡單地認定為‘歌功頌德’、‘涂脂抹粉’,更不能把呈現主流意識認定為弘揚好人好事。何建明認為,對于文學寫作而言,無論是弘揚正面的東西、贊揚真善美;還是鞭笞負面的東西、貶斥假丑惡,都應該算是增強主流意識,發揮文學正能量。關鍵是看能否有助于社會進步發展。
理想不是關在屋子里獨善其身,要回歸為大眾服務的正途。北京大學教授董學文指出,一些作家不管是圍繞自我寫作,還是為吸引眼球寫作,都是在逃避現實。作家不應該做時代的旁觀者,而應該多一份對現實的關注。她認為,創作本身應該丟掉看客的心理和旁觀者的心態,應該體驗和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擔負起推動歷史前進的責任。
作家葉廣岑認為,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作家作品不能缺位。青年作家蘇蘭朵認為,沒有思考的文學,就是盲從與發燒。文學失去思考,就會變成附庸。所以,面對中國夢,文學與作家都要思考,要關注中國夢里最人性、最悲憫的部分。
80后作家霍艷對中國當代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寫作中中國夢缺失的創作現狀表示擔憂。很多時候,我們肯花篇幅去渲染情緒,卻不愿去彎腰接觸社會。她認為,很多80后作家把自我當作個性標簽貼在文字里,卻忽略了對身邊人的關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