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不應成為少數人的沙龍
競歌比舞熱潮還未退去,明星跨界跳水就已奪目亮相,隨著電視媒體市場化進程的加速,熒屏上娛樂節目的數量和類型成倍增長。然而一邊是琳瑯滿目的娛樂節目讓觀眾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另一邊卻是文化節目逐年遞減、資源短缺,諸如《讀書》《開壇》《子午書簡》等眾多優秀文化節目早已成為少數觀眾的沙龍,鋪天蓋地的娛樂節目大有兼并文化節目之勢。
究其原因,無非是在制播分離體制的發酵下,各大電視臺的收視競爭不斷加劇,娛樂節目既能滿足觀眾的興趣,又能創造不菲的廣告收入,因而各大衛視都把娛樂節目奉為掌上明珠。在受眾本位意識的誘導下,越來越多以市場為導向的娛樂性節目吞噬了收視冷淡的文化節目。例如大家熟知的《魯豫有約》開辦之初,作為一檔高端訪談節目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從知識淵博的主持人到精準的思想定位,都成為談話節目的優秀典范。但是筆者覺得,近幾年該節目正逐漸走向娛樂化和媚俗化,比如節目組邀請大量的明星藝人做客現場,主持人偏重挖掘嘉賓的生活和情感隱私,對某些花邊新聞喋喋不休,從內容上來看更像一檔娛樂訪談節目,筆者認為這與最初的節目定位一起見證歷史,思索人生早已相去甚遠。一檔優秀的文化節目就這樣被市場化浪潮兼并了。此類例子不在少數。
應該說,開放的媒體環境對于我國電視節目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一方面能夠促進電視節目的與時俱進和優勝劣汰,讓優秀的節目面向市場競爭,及時吸收新鮮的血液,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糟粕之氣侵蝕我國優秀節目的精氣神,因為一個國家的媒體環境過多地被娛樂、消費文化充斥,就很難在文化高度和軟實力方面有所提升,那么距離文化強國、文化興邦的宏偉愿景則更加遙遠。由此可見,優質厚重的文化節目對于國民素養的提升以及文化氛圍的熏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提升文化節目的數量和品質至關重要,應當進入電視媒體人的日程,更應納入國家文化政策的軌道之中。
其實,當下觀眾對文化節目仍有非常高的渴求,只不過由于工作、生活的流動性以及收視的局限性,很多人無法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固定節目。這就要求文化節目必須在傳播方式上適時革新,不能固步自封。筆者認為,文化節目必須在內容質量和形式創新上下大力氣。首先要將節目做成一種品牌文化,即塑造節目之魂。通過挖掘和培養高素質的主持人隊伍,建立固定的收視群體和穩固的類型定位,讓品牌意識成為節目與觀眾互信互利的情感紐帶。其次,文化節目還需緊跟時代脈搏。制作者要適時為節目注入新鮮的內容和觀念,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增強輻射力。比如,《百家講壇》《世紀大講堂》等節目相繼開通微博互動及微博播報平臺,讓自媒體的流動性和自主性巧妙地彌合了電視媒體的收視局限。
媒體人還需自覺控制娛樂節目數量,多些文化少些娛樂,以藝術使命對觀眾未來負責,以文化擔當為社會價值導航。只有電視媒體的集體審美水準達到一定高度,國民的文化素養才能有更大提升,畢竟文化節目不只是少數人的沙龍。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