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扎實推進文化建設的論述廣受關注。報告指出: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理解這些表述?一些文化藝術界人士紛紛暢所欲言。
文化的意義不可替代
趙寶剛認為,現在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是由于經濟發展過快而文化意識缺乏造成的。社會疾病要防重于治。希望國家和人民都要樹立文化先行意識,在制定政策、執行政策、做具體事情時都要進行文化考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經濟指標上翻幾番,同時也應包括人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升。
王西京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有過許多深刻教訓。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深刻,提出了一系列推進文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和措施,但有關部門和地方貫徹力度不足,應當狠抓落實。田青則表示,領導文化發展首先要深刻了解文化,否則會作出一些違背文化發展規律的決策。
徐洪剛表示,文學藝術作品有著謳歌時代精神、傳播優秀文化、普及專業知識、提升行業形象等功能,很多文學作品的產生有其重大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社會作用不可忽視。希望各行業充分重視文學藝術功能,培養專業作家,鼓勵文學創作,提升全社會文學修養。
唐棟說,主流文藝作品在形態上應是以文學和戲劇為龍頭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內涵上應是表達人民意愿、弘揚民族精神、具有先進性和正能量的作品。對文藝事業的扶持,首先應當是對作者扶持,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創作隊伍。胡宏偉建議,應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上設立基金,重點扶持一些表現偉大歷史進程、記載民族歷史記憶的優秀作品。
文化建設必須思路清晰
龍瑞認為,資金、機制、體制等問題是為文化服務的,但不是文化的本體,因此要加強對文化本體的關注。范迪安說,地方政府在文化發展方面往往存在誤區,急功近利,把發展文化當作發展經濟來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應區別對待。如何使政府和業界思考的重點形成合力,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王東林認為,文化建設不能簡單化,除建設維護文化設施等硬件和提供簡單文化產品外,更應著力于制定推行制度和行為規范,講究教化方式。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不能將文化建設簡單地等同于文化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應當立足于生活,遠離生活的灌輸方式難以培養真正的文化氛圍。
陳眾議表示,語言是傳承文明和情感的紐帶,但目前語言學研究與人文情懷漸行漸遠,像月是故鄉明這樣飽含鄉土情懷、家國道義的優美語言和文字越來越少,年輕一代作家的中文修養大步下滑。目前我國文學創作亂象叢生,雖然作品數量多,但有個別作家的水平退化到讓人心酸的地步。此外他還注意到,目前文化建設基本停留在表層,精神訴求薄弱,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一系列應有的、起碼的民族認同,包括相似的價值觀、幸福觀、道德觀、倫理觀、審美觀等精神追求和情感訴求作為基礎。
雷蕾對目前文化建設中的一些現象比較擔憂。如文化產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特別是在媒體、動漫等高新技術方面較為落后,缺乏文化、科技兼備的人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目前低俗搞笑、過度包裝的影視作品充斥熒屏,缺乏經典力作,作品的質量有待提高。
陳平建議,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大對文化藝術事業的支持力度,除政府補貼外,還需要來自社會的大量支持,應對贊助藝術機構的企業免征稅費。藝術機構本身也要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充分挖掘潛力,產生效益。
言恭達也對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希望有關部門制定扶持政策,對社會力量興辦的文化項目提供保障、補助或免稅獎勵。還應探索服務購買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
盧禹舜說,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有一個發展次序問題,首先應很好地發展文化事業,然后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只有在公益性的基礎之上才能把經營性文化產業經濟效益擴大化。
文化交流要有國家意識
何建明去年曾創作了全景式展現2011年中國利比亞大撤僑行動的長篇紀實報告文學《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在他看來,文化特別是文學在我國的外交中有著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需要進一步加以重視。何建明說,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們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我們在西方國家中的形象地位與我們當前的經濟實力遠遠不相匹配,也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不相匹配。國與國之間的了解和交往,常常是通過彼此閱讀和熟悉文學作品開始的。國家之間的文學作品傳播和作家之間的交流交往,是世界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不同國家之間人民的情感交流與和睦,文學往往可以起到比純粹的外交活動更有效的作用。現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國對中國的了解更迫切,同時與我國的利益紛爭也越來越多了,因此加強外交工作中的文化與文學輸出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推動文學走出去、把文學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渠道,是破解中國外交諸多難題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
何建明建議,今后在外交領域應當有意識地開展文化外交、文學外交,讓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家走出去,成為對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同時要有選擇地將更多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健康優質的文學作品介紹到國外。
徐沛東表示,對外文化交流要突出國家意識。現在文化對外交流比較混亂,我們引進來、走出去的很多演出活動都是受利益驅使,并不是真正的優秀的文化藝術。如果藝術家的水平有限,到外國去辦演出、辦展覽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損國家形象,不利于我國文化走出去,也不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文化軟實力上的競爭。因此有關部門應當適度引導對外文化交流,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把我國真正優秀的文化藝術展示給全世界。譚利華也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是去重要國家、主要城市,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體,走出去的應該是能代表我國當代最高藝術成就和水準的文化藝術品,以提高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王東林提醒,文化要走出去,更需要走進去,文化對外傳播不能熱衷于淺表或表演的層面,應注重文化的深度和底蘊。
在李勝素看來,一個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是其本職工作,但在舞臺下的另一個工作就是進行文化交流,彼此溝通,增加認知度和認同感
傳統文化亟需保護
受各種外來文化和流行音樂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現在變得很難發展。許多國內知名的女歌手及少數民族年輕歌手,都不得不依靠流行音樂生存與發展。騰格爾對目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發展面臨的困境直言不諱。他希望國家出臺有關少數民族音樂創作平臺機構的相關政策,科學保護、開發、推廣和扶持少數民族音樂,提升我國的音樂文化水平。蘇燕玲也表示,近年來我國的民族傳統音樂節目和劇目挖掘創作仍相對滯后。建議設立國家藝術基金課題、國家研究課題和民族研究課題時,能給予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的政策傾斜。
楊赤提到,文化立國迫切需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體系,政府行政部門應行使管理權限,媒體也可以設立傳統文化專欄,加大對傳統文化活動的報道力度,使傳統文化成為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葆玖、史敏談到,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了解和學習京劇藝術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手段。但現在對京劇的關注度和扶持力度還不夠高。希望能加強對京劇的宣傳和普及,提高京劇演員的生活待遇,并進一步普及京劇進校園。
吳歡說,引進西方文化沒有錯,但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當秉持理性成熟的態度。尤其是在時代發展進步的條件下,應當針對我國文化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方法和標準,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