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真建假發展旅游經濟是短視行為
近年來,一些地方對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的文物設施進行所謂的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實則上是著眼于經濟利益的急功近利,不僅短視,也非常不可取。
文物是國家文明的象征,寄托著對人類歷史的追思,對凝聚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政府應該重點保護的對象,而不應該是讓利于眼前經濟利益或者拉動旅游的犧牲品。有些地方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所謂的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究其本質又源于地方多年來尚未形成一種對文化遺產的重視負責心態,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文物保護上甚至是一種漠視,不僅是破壞,更是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
稍微了解文化遺產保護常識的人都知道,原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遺產保護最基本的原則。如今在有些地方,人造的旅游景觀充斥著城市和鄉村,然而那些缺乏厚重歷史文化的支撐,用現代化手段打造,用鋼筋混凝土堆砌的文物設施和旅游景點卻是不倫不類,怎么看怎么別扭。老百姓常說: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不把心思放在對文物的保護和傳承上,而是挖空心思去造假,去打造GDP指標里面的新文物,也勢必引起人民群眾的反感。
當前,在仿古的潮流下,在拉動地方旅游經濟的驅使下,國內城市拆真建假的案例俯首皆是。在國內很多地方,有些為追求現代化而大量鏟平古跡,有些利用古跡翻建創造人為的觀光資源,還有些地方扶植新建大量古跡,有些地方歷史街區的傳統格局被徹底改變,眾多老建筑被拆除新建,或者只留下臨街建筑外立面的一堵墻,再輔以現代化的聲光視覺效果。但是,拆真建假的結果是:很多城市仿古街中空空蕩蕩,偶有少量游人穿過。
當然,有些地方處于對發展地方旅游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條件的美好愿望,對一些年久失修的文物適當地修葺或調整,進行真正的保護性維修,不僅無可厚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是,保護不是顛覆,不是推倒重來,不是連根拔掉,應該修舊如舊。因為怕就怕在,有些地方掛羊頭賣狗肉,對歷史文物搞真拆除,假保護,假維修。對此,如何制止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學界和民間輿論都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但為什么屢禁不止?原因大家都知道,無非是經濟利益在作怪,地方政府文保意識淡漠,不少地方文物部門在建設規劃中沒有否決權,以致失聲。
發展地方旅游經濟不能以犧牲歷史文化遺產為代價。明眼人看來,所謂的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多么像是玩弄文字游戲,恐又將落入只見拆除不見保護的窠臼。文化部原部長孫家正說,文化就像一條長河,不管怎么流淌,其成分如何變化,也像人的血脈一樣,始終保存著祖先的基因。現在,我們要努力把這種基因保存得更多一些,保護得好一點。保護歷史文物就是保護祖先的基因,保護好它們,才能文化相望,啟迪未來。
如果到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只能在教科書或者聲像資料里,才能看到被所謂保護性拆除、維修性拆除而拆得面目全非、片瓦無存的歷史文物時,那不僅是民族的悲哀,也是為短視行為而付出的沉重代價。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