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多樣性 城鎮化別讓文化“邊緣化”

2月23日,陜西華陰西岳廟內上演的地方樂曲老腔。老腔是一種很小的戲種,有著2000多年歷史。這個戲種里,生旦凈末丑五種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CFP
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能唱什么歌?他們能抱著吉他唱出充滿鄉愁的都市流行歌曲,可他們能唱出家鄉流傳百年的小調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委員提出的這個問題,代表了許多文化界政協委員的擔憂:城鎮化中鄉土文化如何保護?文化是否因城鎮化而被邊緣化?城鎮化是否會將文化化掉?
為文化設施留白
●案例:北京市回龍觀文化居住區,作為規劃面積800萬平方米、居住人口超20萬的超大社區,有成片的住宅,卻少有影劇院、室內運動休閑場所,綜合性書店、圖書館等文化場館更是難覓蹤影。名為文化居住區,文化設施卻鳳毛麟角,難怪人們批評說:文化居住區沒文化,整個社區是個睡城。更遺憾的是,現在,盡管人們對文化服務有剛性需求,但隨著居民的增多,想增加文化設施又苦于沒有空間了。
中國城鎮化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投資機會。據專家測算,城鎮化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將會有1000萬人口轉移到城市。未來10年,中國城鎮化將會拉動40萬億元投資,以水泥為例,按照每人住房面積30平方米算,城鎮化率每提升一個百分點,水泥需求是0.6億噸。
過去1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以每年1.35個百分點快速發展,而像文化社區無文化這樣的遺憾和尷尬在此浪潮中也不再是個案。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委員總結,這一輪的城鎮化有兩個深刻教訓,一是不重視文化設施規劃,就連上萬人的大社區也缺少文化設施規劃,居民文化活動場所捉襟見肘;二是不重視城市規劃,造成全國660個城市千城一面。
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引擎。田青委員深知城鎮化浪潮必將到來,因為城鎮化不僅是經濟轉型的希望,更是千百萬農民幸福生活的理想。但是他注意到,現在的傾向是城鎮化中似乎只關注房地產、水泥、新型建材、機械設備和大眾消費品這‘五朵金花’,而文化被邊緣化了。他提醒說,城鎮化過程中應該為文化設施留白,把文化建設納入規劃,預留下足夠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空間。
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案例:素有貴州苗疆之稱的黔東南苗族地區,被劃為經濟開發區后,短短幾年時間,經濟收入增加了,農民融入到城鎮生活中,但這個地方的苗族文化卻陷入危機:苗鄉侗寨被拆遷,苗族村落逐漸消失、苗族民間藝人越來越少
危機還在城鎮化中蔓延:方言萎縮、地方戲后繼乏人、民間音樂瀕臨失傳
消失的不僅僅是物件,而且是一種傳統、一種民族符號。馮驥才委員說,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不能再眼睜睜地看著鄉土文化斷裂,如果城鎮化浪潮讓人們都進入城市一元文化,那么這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致命打擊。所以,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未雨綢繆,防止本已脆弱的傳統文化生態再遭滅頂之災。
城鎮化浪潮不可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否就一定拖后腿?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張廷皓委員認為,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與城鎮化并不是針鋒相對的,關鍵是怎樣認識理解,怎樣去實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留下的文化,是藝術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中能力和才華的結晶。保護是為了什么?絕不是進入博物館,也不是讓農村生活再倒退,而是要把這些傳統文化積淀變成我們未來文化創造的源泉。張廷皓委員如是說。
在具體做法上,張廷皓委員認為,要用綜合的方法去保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文化遺產需要搶救,必須原汁原味的保留;有的民間藝術應回歸民間,把傳統生活方式重新創造后再回到現代生活,進行活態的保護。
激活文化的現代芯
●案例:膠東半島東端的東楮島村有一種被稱為海草房的傳統民居,極具沿海地域特色。全村現有海草房650間,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雖然古村落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載體走向整體衰敗,但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制定廢棄村落保護計劃,引入旅游文化企業,將古村落中的不可再生資源與當地旅游、演藝等產業相結合,以活態保護的方式激活文化遺產,使其獲得新生。
城鎮化會將原來鄉村的傳統不斷打破,建立起一種新的習慣、新的藝術。農民也從農村進入城鎮,也要有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經濟來源。這種新生活與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原來農村用來裝水的木桶,可能要被淘汰掉了。但是,這個東西如果擺在城市人的客廳里養魚,反而別有一番情趣。用這樣一個例子,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委員生動地表明,民族的、傳統的一樣可以很時尚,只是這其中需要有設計的智慧,進行一種功能的轉換。
激活傳統文化的現代芯,是在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不錯選擇。不少政協委員都這么認為。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李延聲委員曾采訪過10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相關省、市、區、縣應認真做好傳統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與文化產業創新開發的規劃,因地制宜,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相關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產業聯動;在充分發揮本地傳統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建立手藝專業組織,服務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帶動當地居民增收致富。
根植于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可以形成新的產業亮點,變為新興城鎮的產業支撐。潘魯生委員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嘗試著將風箏、中國結、年畫、剪紙等典型的民間藝術,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藝術理念,開發成現代藝術品,引入現代生活。事實證明,此舉既傳承了民族文化符號、保存了文化認同,也為變成居民后的農民帶來了收入生活穩定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