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的文學“逆襲”
自上世紀末以來,互聯網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全面介入當代生活的每個角落。數十年來,中國互聯網井噴式的發展,使曾經穩居高位的傳統媒介報紙、雜志、廣播,甚至電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上網沖浪代替了讀書看報,寫博客代替了寫文章。年輕人對網絡的熱情與癡迷,令在紙媒時代成長起來的老一輩們憂心忡忡,于是,對網絡膚淺化、泡沫化的質疑聲一直不絕于縷。傳統文學的擁躉譴責互聯網的市場化、大眾化、粗鄙化傾向,堅持并懷念著傳統媒介一貫堅持的精英化價值取向。
網絡閱讀、手機閱讀和電子書的普及,幫助人們充分消耗了公交、地鐵上的碎片化時間,淺閱讀的興盛,也進一步催生并捧紅了《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網絡小說。在對待網絡文學的態度方面,傳統出版業與純文學界的態度似乎相當曖昧:一方面,純文學界似乎并不認可這些網絡作品的文學地位,對純文學高蹈、小眾這一傳統定位的認可,使得大多數人一直將網絡文學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巨大誘惑,傳統的文學出版社又將眼光對準了那些在網絡上引起閱讀狂潮的作品事實證明,這些作品在變成鉛字之后,的確為他們贏得了客觀的利潤,也為慘淡的文學出版打了一劑強心針。傳統出版業、純文學界的矛盾與糾結,進一步激化了網絡文學處境的尷尬。如何將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力與傳統文學出版的思想性、精英地位融合在一起,似乎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驚喜地發現,網絡文學的生產基地、各大原創文學網站正在將關注的焦點逐漸由數量的增長轉向質量的提升。17K小說網不僅推出了《網絡文學新人指南》和《網絡小說寫作指南》,還組建大神課堂、一對一點評等,旨在幫助網絡寫手提高寫作能力。盛大文學也通過寫作訓練營、新人主題寫作季等方式鼓勵、督促新人創作,并著力打造具有較高文學素養的白金書評人。此外,起點中文、榕樹下等網絡文學原創網站也在以極大的熱情和資金投入推進網絡文學專業性的提高。
與此同時,騰訊、搜狐、新浪、網易等紛紛推出讀書/文化頻道,進一步投身于關懷社會熱點、體察輿情走向的努力之中。其中,由騰訊網主辦的騰訊書院文化沙龍活動在這一波文學逆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關注時下最新的文化熱點或文學主題,探討的內容也頗有深度。自2012年9月1日起,騰訊書院已成功舉辦5期,討論的內容分別涉及個體回憶與國家歷史、后諾獎時代的文學走向、讀書作為一種信仰、知識分子身份在中國的現實處境以及預言2013。海巖、周國平、熊培云、梁文道、賀衛方、吳稼祥等作家、學者分別參與了討論,賦予這一公眾活動很強的思考性、專業性。此外,幾次活動的地點幾乎都設在高校,知名學者、熱點議題,無疑是高校青年學子關注和追捧的對象。因此,這些活動的現場氛圍熱烈、高潮迭起,便可想而知了。除騰訊書院之外,新浪、網易、搜狐等網絡媒體也都曾多次聯合文化機構,組織講座、沙龍活動。新浪網還獨家推出網上公開課欄目,網羅了包括哈佛、耶魯、斯坦福、牛津,以及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等在內的國內外知名高校的課堂教學或講座視頻,打破時空、地域的局限,以空中課堂的形式將這些珍貴的文化信息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在新媒體時代的社會中,網絡媒體在傳播范圍、傳播速度等方面已大大超過了傳統的紙媒,憑借其自身的強大影響力,網絡媒體主辦、發布的這些活動自一開始便可以吸引眾多的高校學生、文藝青年而這些人,恰恰是如今社會中最有朝氣、最有熱情,也最為活躍的。因此,由網絡媒體推出的活動或欄目,首先可以保證相當的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當然,網絡媒體不是公益組織,它們最終希冀的是通過這些文化活動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社會關注度,從而進一步為其打響文化品牌。
網絡媒體對文化的關注還不僅僅止于社會議題的領域,除了以上提及的原創網絡文學網站致力于提高文學素養之外,網絡媒體對純文學的關注度在近幾年亦達到了新的高度。2011年,賈平凹的《古爐》一經付梓,便吸引了大量純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紙質版圖書的同時,網易讀書頻道也第一時間在其書城中推出了《古爐》電子版的下載服務。2013年年初,在賈平凹的另一本新書《帶燈》的新書發布會上,騰訊閱讀正式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簽下了此書的電子版權,首次完成了實體書與電子書的同步首發這也意味著傳統出版業攜手新興電子出版共同開發選題的深度合作模式的形成。
據說,與大量暢銷的網絡小說相比,類似《古爐》《帶燈》這樣的純文學作品可謂市場慘淡,其收入與投入完全不能成正比。不過,這似乎并未影響到網絡媒體對傳播純文學作品的信心與熱情,他們鉚足了勁兒,要在文化市場上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