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詩歌創作:新媒體為詩歌生態增添活力
2012年,中國當代詩歌的主要生發與展示空間轉移到互聯網上。互聯網及移動媒介改變了我們的文學生態,特別是新詩領域。這是一個媒介推動現實進程的時代,新的閱讀方式正在改變創造力的方向。
新媒體時代:詩歌跨界與網絡出版
2012年1月10日,北京瓢蟲劇社創作的詩歌劇場作品《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在深圳華·美術館舉行;1月13日,北京藍溪酒吧舉行了十三不靠詩歌民謠彈唱會;5月,瓢蟲劇社應臺灣第五屆女性戲劇節邀請,帶著《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赴臺北演出。7月8日,由北京藝云時代國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與海嘯工作室聯袂出品的中國詩電影計劃啟動儀式暨大型詩歌朗誦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詩電影首期計劃將100首經典中國現代詩歌拍成微電影。10月,民生現代美術館開設為期一年的文化項目詩歌來到美術館,邀請詩人到美術館以朗誦會、講座、沙龍、派對等形式與讀者及觀眾分享交流關于詩歌的一切。
詩歌為什么要走進劇場、美術館?又如何在劇場、美術館展示自己?
中國新詩史上,朗誦詩曾經在社會總動員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朗誦詩式微,新詩介入現實的方式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出現了詩歌跨界現象。詩歌跨界概指詩歌與其他藝術樣式的結合呈現,其中較早發生也是持續迄今的跨界實踐樣式是音樂,搖滾樂、民謠樂偏愛采用詩歌為歌詞,也有眾多詩人兼樂手的藝術家。中國搖滾樂先驅崔健的歌詞被選入一些詩歌選本,而海子的抒情詩也頻繁地被民謠音樂家譜曲演唱。詩人黑大春、顏峻、周云蓬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在詩歌與音樂兩個領域活躍的跨界實踐者。2010年創立于北京的民間獨立戲劇團體瓢蟲劇社創作了第一部詩歌劇場作品《企圖破壞儀式的女人》,以當代中國的女性詩歌作品作為演出文本,結合詩歌、戲劇、現代舞、實驗音樂元素,形成了一場全新的舞臺演繹。2012年初,瓢蟲劇社又創作了另一部詩歌劇場作品《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分別在成都、深圳和臺北演出了3個版本。詩歌的劇場實踐融匯了各種藝術元素且有意識地在戲劇和行為藝術之間游走。
詩歌跨界既是對詩歌傳播形式的開拓,也是對詩歌內在生命的不斷挖掘。在民謠樂手、聲音藝術家那里,詩歌通過被演唱而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劇場、美術館中,詩人和表演者可以讀詩、演詩,并讓觀眾參與到詩歌的發聲行動中,但詩歌與其他藝術樣式之間的關系到底怎樣?這樣的探索之于詩歌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許,這是所有嘗試詩歌跨界實踐者應該持續思考的問題。
2011年開始,豆瓣網站的豆瓣閱讀欄目持續推出免費的書籍閱讀,2012年1月19日,豆瓣閱讀推出《翟永明詩五首》,2月推出黃燦然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十二首》,3月推出一本詩歌合集《綠蘿集》。這些詩歌作品在網絡上的出現,或是通過網站約稿,或是作者自愿投稿,其結果是,一種全新的詩集出版形式在互聯網時代誕生了。此前并非沒有電子書籍和數字出版,但原創網絡文學大多集中在暢銷小說、游戲文學、經典文學等類型。據相關統計,迄今為止位列網絡數字出版排名最前4位的網站是云中書城、字節社、豆瓣、多看,而只有豆瓣網自2012年開始計劃并陸續實現了當代詩歌的出版與閱讀推廣。
根據豆瓣閱讀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間,出版含新詩類的數字作品87種,另有9種圖書。這些作品包括個人作者與合作方兩種方式,個人作者可以是來自豆瓣網的邀約,也可以是自主投稿,其程序是先申請個人小站,再申請個人作品結集出版,經過審核后上線,而合作方包括正規出版機構和民間獨立出版兩種豆瓣網特別為民間獨立出版包括線下的民間詩歌刊物與機構提供了交流的平臺,2012年,豆瓣閱讀的合作方包括黑藍文學、副本制作、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在豆瓣閱讀出版詩集的作者大部分是未曾正式出版紙本詩集的年輕詩人,多為上世紀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其中,普珉、石可、茱萸、陳舸、二十月、王璞、流馬、厄土、陳珂、葉曉陽、劉海川等都是近年活躍的青年詩人。雖然較之紙版詩集,網絡詩集定價便宜,但低價位、綠色出版、快捷交流的新方式也有利于年輕詩人的作品在新一代讀者中的傳播。雖然網絡詩歌出版仍處在嘗試階段,但建立在網絡閱讀平臺上的付費文學閱讀很可能成為未來普及的閱讀方式。
需要稍加說明的是,豆瓣網是當前幾家重要的數字出版網絡中比較特殊的一家網站。豆瓣網的核心用戶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文藝青年,包括白領、大學生等。豆瓣網自2005年創建以來用戶規模逐年增長,2012年覆蓋用戶超過一億。這樣一家網站推出相應的詩歌出版,首先保證了大量的作者與讀者群。
隨著網絡技術的豐富和完善,更多形式的傳播與交流也為詩歌提供了新渠道。長微博工具適合發詩,微博的轉發、評論和@功能也方便詩歌討論,而網站之間的聯系(包括網站間的推薦、轉發和分享功能)打破了互聯網內部的邊界,更加自由與多層面地傳播了信息。這些現象都說明,互聯網日益成為當代詩歌或文學主要的發生、傳播場。
民間擴容:紙媒與網絡的互動
2012年的詩歌話語正在悄然間迅速占據網絡新媒介。在微博、豆瓣這兩大充滿活力的網站上,詩人、詩歌的交流空前熱烈。在當代文學場中有關詩歌的空間描述話語民間/官方已經不再適用。如果我們暫時將互聯網描述為對于詩歌而言相對開放的文化地帶,可以推斷,網絡出版、微博言論空間都屬于民間話語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線下的民間詩歌的出版、交流活動依然多姿多彩。
如果仍然從非正式出版與正規出版兩個方面考察,2012年的詩歌出版物大致可以分成以下3類:民間刊物、獨立出版和正式出版物。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創刊的民刊有《蜀道》《或許》,已存在并有出刊的詩歌民刊有二十幾種,包括:《太陽詩報》《第三極》《誰》《東北亞》《藍鯊詩刊》《詩》《先鋒詩報》《外省》《滴撒詩歌》《詩篇》《彝風》《綠蔭詩報》《抵達》《大象詩志》《麻雀》《金山角》《當代詩人》《鳳凰》《靠近》《審視》《白詩歌》等。獨立出版指的是民間集資、自行印刷、內部交流為主的詩歌(或文學)出版機構。上文提到了副本制作,除了在豆瓣閱讀建立詩歌出版平臺之外,副本制作同時也在陸續出版紙本詩集和譯詩集。2012年,副本制作出版了幾種詩集和譯詩集:黃燦然的《奇跡集》、王煒的《中亞的格列弗》、陳舸的《林中路》、陳珂的《感情生活》、張曙光翻譯的米沃什《詩二十首》、黃燦然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二十八首》、黃燦然翻譯的辛波絲卡《詩二十五首》等。鎢絲小出版是寓居重慶的詩人張尹主編民刊《現代漢詩》創立的獨立出版機構,繼出版阿翔、魔頭貝貝和余怒的詩集之后,去年冠以鎢絲小出版之名,出版第4集《王小龍集:我的老吉普》。雖然沒有冠以獨立出版之名,蔣浩主持的民刊《新詩》其實也屬于一種民間出版,主要出版詩集。去年推出丁麗英的詩集《聚會》和蕭開愚的長詩《內地研究》二種。
2012年年底,一個名為山水印作的獨立出版機構在豆瓣網上以小站形式宣布創立。根據豆瓣小站的介紹,山水印作是一個自籌資金、非營利的獨立印制出版機構。它的誕生,源于幾個愛詩的人想為喜愛的詩人們制作詩集的心念,他們的愿望得到了藝術家朋友的支持,于是,詩人們精心編選了自己的詩集,而藝術家們為詩人的選集創作、挑選了插圖。山水印作第一輯在2012年與2013年之交推出,出版了王敖、艾洛、雷武鈴、王志軍、楊震等青年詩人的詩集。
與《星星》詩刊合作,由詩人潘洗塵主持的詩歌小冊子《詩歌EMS》周刊2012年為以下詩人出版了新作:西毒何殤、王向威、琳子、曉音、樊樊、海岸、郁顏、楊勇、臧棣、高興、???、娜夜、路也、海南、顏艾琳、肖水、藍馬、娜仁其其格、蘇笑嫣、伊甸、宋琳、龐培、李少君、子川、李南、馮娜、余幼幼、胡茗茗、圖雅、于堅、張執浩、嚴力、沈葦、楊小濱、李笠、沈浩波、沈奇、楊政、龔學敏、林雪、默默、紅燭、高旭旺、馬蕭蕭、余笑忠、高金光、車延高、周世通等。而近年越來越多的詩歌出版形式,表現為詩人(民間詩歌團體)與出版社的合作。另外,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創辦長江詩歌出版中心,致力于出版當代年輕詩人的作品并推出《宇向詩選》,出版了詩人金鈴子、羅亮、路也、田雪封、張永偉、簡單等人的詩集。
臧棣主編的70后印象詩系在2012年繼續出版,而對80后詩人的推介在2012年也逐漸成為熱點。西川主編的80后詩系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出版,推出阿斐、李成恩、羅雨、洛盞、肖水、徐蕭等年輕詩人;刀刀主編,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80后詩叢推出刀刀、八零、王彥明、西嶼、高野、納蘭容若、田春雨、張艷庭、劉良偉、徐林等人。另有趙衛峰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漂泊的一代:中國80后詩選》,由譚克修、李少君主編的《明天》復刊,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第3卷新世紀十年詩歌檔案。
不難看出,2012年,非正式/正式出版已不再是對立的存在。2012年1月,由張曙光、臧棣、蕭開愚主編的《中國詩歌評論》復刊;5月,孫文波主編《當代詩》第3輯出版。潘洗塵等主編的《讀詩》去年共出版4期,分別為《讀詩:大于詩的事物》《讀詩:傾斜的房子》《讀詩:無法命題》和《讀詩:話語斜坡》。以書代刊的《漢詩》和《詩建設》雜志去年也繼續出版。此外,2012年出版的詩選包括《2011中國詩歌十大民刊年選》《當代先鋒詩歌30年:譜系與典藏》《新紅顏集》。詩人的個人作品集包括《馬雁詩集》《馬雁散文集》、??说摹抖斓脑绨囡w機》、李建春的《出發遇雨:二十年詩選》、孫文波的《新山水詩》、道輝的《無簡歷篇》、楊克的《石榴的火焰》、江離的《忍冬花的黃昏》,寒煙的《月亮向西》等。
民間作為文化話語,在當代詩歌中曾經是獨立、自由、自覺對抗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征,然而,這一文化內涵在今天已被稀釋了。雖然詩歌寫作的活力依然是民間、自主與多樣的,但是,無論是通過微博、豆瓣等互聯網形式自由發表的詩歌,還是小范圍的民間刊物,仍然需要借助出版行為獲得最終傳播,更需要通過詩歌的接受,而發揮它在當代文化中的作用。
2012年的詩歌活動雖然不少,但詩歌朗誦會、筆會日益程式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文學雜志去年春季號出版飄風特輯刊發了歐陽江河的長詩《鳳凰》、翟永明的長詩《隨黃公望游富春山》片段、西川的組詩《萬壽》和北島的長詩《歧路行》選章。下半年,《今天》雜志在北京邀請詩人、批評家就飄風特輯中的作品進行討論,讓作者直接面對讀者與批評家,就寫作過程、作品特點以及存在問題進行對話、交流。
2012年重要的詩歌獎項及獲獎詩人包括:鄭玲獲得第三屆天問詩歌獎終身成就獎,趙野、娜夜獲詩人獎;陳先發獲首屆海南島詩歌雙年獎;楊鍵、呂約獲得首屆駱一禾詩歌獎;吉狄馬加獲第二十屆柔剛詩歌獎榮譽獎、麥芒獲主獎、王西平獲新人獎;黃燦然獲第十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詩人獎;胡弦獲第三屆聞一多詩歌獎;唐力、楊礦等5位重慶詩人獲首屆何其芳詩歌獎;軒轅軾軻、羽微微獲2012年度《人民文學》獎詩歌獎;李小洛獲第三屆柳青文學獎;聶廣友、臧棣獲2012年度中國青年詩人詩歌獎、批評獎。另,楊煉獲得意大利2012諾尼諾國際文學獎,翟永明獲得意大利CEPPOPISTOIA國際文學獎。
在新媒體時代,線下與線上、民間與官方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交流與互動。在詩歌寫作和批評中,詩歌所顯現的精神魅力則將持久影響著我們。
見證的聲音:詩歌寫作與批評
2012年第一期《天涯》雜志刊發了詩人鄭小瓊的組詩《珠三角女工生活史》,包括11首詩及11篇寫作筆記,每一首詩講述的是一位普通女工的故事,每一篇筆記都記錄了詩人寫作這首詩的緣起、過程及對相關現實問題的思考。鄭小瓊累計寫了百余首有關女工的詩,除了《天涯》外,《芳草》《創作與評論》《文學界》《人民文學》等雜志均有發表。12月,詩集《女工記》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成為2012年最值得關注的詩集之一,也是鄭小瓊迄今最重要的詩集。每首詩概以女工的名字為題,平實、簡潔的語言,記述了每位女性的經歷,她們的青春,她們的性格,她們的遭遇,以及她們的生活態度、理想和失落。在詩中,鄭小瓊也努力反思著自身?!短煅摹冯s志的編后語這樣評價:這是一組詩文體觀察筆記。作為珠三角女工生活見證者的鄭小瓊,記下了發生在她周圍的意外死亡者、童工、出軌者以及成功者的個人履歷,讓我們看到宏大歷史敘事中隱含著的人物命運,更加全面地了解腳下的現實,也為后來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落后挨打100多年之后的中國,近30年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但在GDP高速增長的背面,是一個個平凡人付出的辛勞與代價,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他們的際遇考驗著一個時代的良知。
從文學刊物上發表到集結出版,是詩人或作家讓自己的寫作為讀者所知的基本渠道。但是,在新媒體時代,紙媒的傳播速度及范圍受到極大局限。不少詩人開始另辟蹊徑,自2012年9月開始,詩人臧棣堅持以長微博工具發表自己的詩歌新作叢書系列,不到半年已經發表百余首詩歌,并持續在微博上發表總題為詩道鱒燕的詩話隨筆。臧棣用自己的寫作直接和讀者交流、論爭。作為一名在詩歌創作上多產而嚴肅的詩人,臧棣近年在網絡上的活躍,包括前幾年在詩生活論壇上的批評、論爭等,都是積極運用新媒體進行寫作與批評實驗的嘗試。
與網絡傳播的快速便捷相比,個人的寫作總是相對緩慢的,即使處于創造力最活躍狀態中的詩人也是如此。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性,也期待著當代詩人以寫作和批評的文化行動去創造參與。
作為見證的聲音之一,2012年的詩歌批評延續著前一年詩歌批評話語對現實質詢與反思的論題。臧棣批評北島言論的長文《詩歌政治的風車:或曰古老的敵意》刊發于2012年2月出版的《詩建設》(刪節版)與復刊的《中國新詩評論》(全文)上?!对娊ㄔO》同期發表韋白的《從里爾克古老的敵意談起》為北島的觀點辯護。《新詩評論》2012年第1輯問題與事件欄刊發余旸的《詩歌與倫理的詮釋性關系》,從詩與倫理的詮釋性關系出發,探討當代詩歌與當下現實世界的關聯。復刊的《中國新詩評論》刊發余旸《技藝的當代政治性維度有關詩人多多批評的批評》,將詩歌與當下現實的關聯話題繼續延展、拓寬,并深入到具體的寫作中的探討。無論是詩歌寫作的倫理,還是詩歌與政治的關系,都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詩歌與現實的關系問題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新文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持續困擾知識分子、藝術家的主要問題。
《當代詩》第3輯專題研究欄刊發張偉棟《新詩的現代性品格》、胡桑《自我流放與謙遜的凝視關于當代詩與現代性》、胡亮《你是誰,為了誰:質詰新詩現代性》、周偉馳《用典與新詩的傳統縱深問題》等文章,探討當代新詩的現代性問題。這組文章都是對中國新詩現代性的探討,不再簡單沿用西方文學中的現代性理論思路,而是結合中國新詩發生的特點,立足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實際狀況,發現中國新詩的問題。張偉棟、胡桑和胡亮的文章側重現代性理論的辨析,而周偉馳的論文則從一個具體的詩歌問題入手,小中見大,不乏洞見。
2012年的中國新詩進入了過渡期,它的發生場所、傳播方式以及寫作的動力都在悄然改變。讓我以兩年前寫下的一段文字作為本文的結語吧:在互聯網等新媒體上,文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界限模糊,話語繁殖比文化創造更能獲得現世的利益與即時的效果。近10年來,各種詩歌話語,如下半身、草根寫作、打工詩歌、梨花體、羊羔體、新紅顏寫作等,都顯示了被風景化之后的詩歌置身被看、被消費的境地,而這些話語本身并無能力轉化為詩歌寫作的真問題,以至于一些緊隨其后的批評也淪為商品的附贈品,過眼煙云。與此同時,即便是堅持嚴肅立場的寫作者當中的最優秀者,也同樣面臨著如何讓詩歌進一步社會化的挑戰:僅僅處于寫作著、寫作中的狀態而導致總體性的薄弱而虛無;僅僅玩味詞語、進行詞語內部的拆解重組也走不了多遠;僅僅在微博、論壇、博客、開心網、豆瓣上標明詩人身份更不是詩歌社會化的行動,當代詩人需要有一種選擇的自覺,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積極態度,在否定中肯定,在拒絕中建設。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