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增強文學創造活力的思考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必須緊密聯系實際,以十八大精神推動各項工作。十八大為我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十八大報告中有關建設文化強國的精辟論斷和任務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在于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如何增強文學創造活力,這是個大題目。為了方便大家研究探討,在此拋磚引玉,談點粗淺體會。
一、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文學創造活力的源頭活水
文學反映社會生活,從哲學的角度講,實踐是第一性的,文學是第二性的。文學創造活力的根扎在實踐中,離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離開了生動的社會實踐,文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造活力更無從談起。社會實踐是激發文學創造活力的源泉,是推進文學事業創新發展的動力。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始終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緊密相聯。國運昌,則文運興,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十年間,我們黨領導人民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歷程。黨的十八大將這十年的歷史成就概括為三個大臺階、兩個時期,即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這個凝練的概括,包含了我們共同經歷的多少大事、喜事、急事、難事,其中有講不完的故事,寫不盡的文章。這些年來,我們積極倡導和幫助作家深入生活,組織作家走進鄉村、社區,走進校園、軍營,走進工礦企業、建設工地,走進紅色歲月,走進抗震救災前線,廣大作家自覺深入改革開放第一線和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從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中汲取營養,用文學的形式記錄和表現中國歷史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不僅為文學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同時也教育著作家,引發作家深刻的思考和創作的欲望,點燃創造活力的靈感與激情。事實證明,激發文學創造的活力,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必須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投身億萬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使自己和自己的文學創作融入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更加自覺地走進生活、走進群眾,從時代生活中尋找新的創作源泉,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描繪當代中國的歷史畫卷和中國人民的精神圖譜,在偉大的實踐中進行文學的創造。
二、中華文化傳統是文學創造活力的深厚基礎
創造是原有的文化傳統的延續和創新,絕不是憑空的臆想和獵奇。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牛頓在給胡克的信中寫道,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他所說的巨人是指胡克和笛卡爾,當然也包括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等。我們增強文化創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個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肩上。文學上任何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在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它是中國文學最深厚寬廣的思想、情感、文化、語言和藝術基礎。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更應當清醒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堅守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樣,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大作家應當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入挖掘和提煉有益的思想精神價值,借鑒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將其融匯在文學創造之中。要懷著自豪、禮敬和虔誠的態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積薄發,為增強文化創造活力不斷提供滋養。要堅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氣息,創作更多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三、提高作家的素質是增強文學創造活力的內在需求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人在文化發展中是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文學創作是一項需要創造熱情、創造沖動、創造精神的特殊腦力勞動。作家是否具有足夠的創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質決定的。要增強文化創造活力,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的學識,增加生活的閱歷,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這樣創造活力才有底氣。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家要向書本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不斷強化自我修養、砥礪意志品質、提升道德情操、積聚人格力量。作家應當成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世間萬象看到事物本質,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總結提煉,把獨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內涵、新的創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學創造活力的激發,還要求作家具備勇開風氣之先的膽量和氣魄。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作家很需要這種闖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當然,在創造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全社會都要允許和寬容在創造過程中的失誤,給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體諒、更多的幫助,形成尊重創造、包容差異的氛圍。要真正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貫徹到創作生產中去,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讓作家在潛心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時候,更加地心無旁騖,更少后顧之憂,使作家的聰明才智盡情發揮。
四、完善的體制機制是增強文學創造活力的可靠保障
每一次文學創造活力的勃興,無不與那個時代良好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例如,唐代詩歌的繁盛,是與盛唐時期的社會氛圍、文化風氣分不開的。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為文學的發展繁榮奠定了經濟基礎,提供了物質保障,更形成了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學生態環境。作家們享有充分的創作自由、發表作品的自由、批評和反批評的自由,可以說,創作環境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之一。這樣一個自由創作的良好環境,為作家展示才華,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充分保證。當前,我們正面臨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難得的歷史機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十八大報告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作出部署。毫無疑問,我國文化事業迎來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深入推進的文化體制改革,正在為文學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為文學創造活力的持續迸發培育新的體制機制環境。我們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破除一切妨礙文學事業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深入地研究催生精品的體制機制、造就人才的體制機制、對外交流的體制機制和作協組織的體制機制,努力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形式、活動方式。我們相信,文化環境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必定會極大地促進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增強。
最后要特別強調,文學的創造活力應該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發揮。古人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學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文學作品要通過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挖掘人性,反映社會現實,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從而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作家們拿起筆做刀槍,鼓舞民眾斗志,書寫了無數慷慨篇章。今天,作家們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一部部精彩的文學作品,一段段優美的語言文字,像是前進道路上的一盞盞明燈,照亮人心。時代要求我們,人民要求我們,發揮文學的創造活力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服務。我們要努力推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是在魯迅文學院第十八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結業式上的講話節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