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運用新媒體 發揮文化正能量
專家論辯電視文藝評論
有效運用新媒體發揮文化正能量
電視藝術作為當今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滲透性最強的一種大眾藝術,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引領精神道德風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今,中國電視已成為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視聽媒體。以電視劇為領跑的中國電視文藝不僅創造了世界電視史上的一個個奇跡,而且不斷承載著時代的期待,發揮著民族精神家園耕耘者的重要功能。在這一過程中,作為電視文藝發展的重要一翼,電視文藝評論也日益迸發出生機與活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面對新媒體的不斷崛起,面對電視文藝發展中新問題、新現象帶來的新挑戰,電視文藝評論也遇到了如何進一步增強有效性,提升社會公信力、如何建立評價標準和話語體系等緊迫課題。日前,由中國電視藝委會、中國電視雜志社主辦的中國電視藝術評論發展高峰論壇暨紀念《中國電視》創刊30周年熒屏守望者和行業領跑機構表彰儀式在京舉行,活動表彰了30年來為中國電視藝術創作發展與改革、理論與評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特別是對中國電視藝術發展起到引領和護航作用的資深學者、專家以及媒體機構。同時,大家還著重圍繞如何讓電視文藝評論的聲音更有力度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恒出席會議。
為優秀作品鼓勁而非危言聳聽
幾天前,我在一家影響很大、覆蓋面很廣的報紙上看見一篇電視劇的年度綜述文章,它根據個人的好惡把這一年的電視劇創作歸結為‘小’字,得出2012年是電視劇‘小年’的結論。這個結論完全無視這一年電視劇創作取得的成績,對中國電視劇工作者是不公正的。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在他看來,電視文藝評論的責任是在好處說好,不足處說不足,是在為優秀的作品支持鼓勁,而不是危言聳聽,語不驚人死不休,缺乏事實依據,草率地得出了一個小年、中年、大年的結論。這樣的評論無助于實事求是地找出問題,更不利于調動廣大電視劇從業者的積極性。優秀的電視文藝評論應該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仲呈祥認為,2012年熒屏上出現的《火藍刀鋒》《麻辣女兵》等優秀作品,在引領當代青年人把個人理想、信仰、愛好、追求融進國家的責任、時代的擔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不應該否認這些作品所取得的成績。
如今,雖然電視文藝評論的數量龐大、媒介平臺多樣,但卻呈現出從內容到形式的參差不齊,可謂極端的無序和復雜。《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認為,現在多數媒體上出現的所謂評論、批評,更多側重于披露劇組和演員臺前幕后的很多花絮,追求制造種種噱頭,而浩如煙海的各類新媒體(包括微博在內),帶有情緒宣泄意味的一句話式的點評,更是充滿了隨意性。不同批評方式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聯系,各自擁有自己的一部分受眾。此外,在信息的網絡傳遞過程中,對于一個具體節(劇)目的評價,往往被傳播者有意或無意地采取選擇性處理,有的地方被無限放大,有的地方完全視而不見,使得被評說的對象產生各種變異。面對這樣的現狀,彭程認為,電視文藝評論既要確立明確的價值尺度,也要不斷探索專業批評與社會批評、大眾批評的關系,積極整合批評中的建設性能量,實現不同批評之間的良性互動。
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30年來,中國電視文藝評論的地位整體來說遠遠低于創作,出現了三個不相稱:和電視劇以及整個電視藝術創作的聲勢和地位不相稱;跟文學、戲劇、電影評論的發展水平和規模不相稱;跟電視藝術評論本身所承擔的歷史任務不相稱。現在的評論受制于各種東西,更多地受制于資本,誰有錢就可以有版面,哪個電視節目出的錢多,在電視上受的追捧就多,導致很多平臺不愿意發批評文章。李準說。要改變這種現狀,他認為,首先要提高電視文藝評論自身的水平,擴大它的影響,加強學科美學建設。其次,要抓住電視藝術一些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理論和創作熱點問題,進行綜合的、有計劃的、集中的爭鳴。他以歷史題材創作為例,認為時下楚漢題材電視劇扎堆,如何對待這一類題材的影視劇,就需要深入的爭鳴和交鋒。這樣的題材應該怎么拍,什么不應該拍,誰的主張更有說服力,這些問題解決好,一定能夠推動電視文藝評論水平的提高和影響的擴大。
談及當前電視文藝評論聲音微弱的現象,《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認為,應該從格局上對電視文藝進行門類劃分,并就其各自的藝術特點和欣賞特點進行定位分析,善于抓住一些創作上的規律進行集中研究和探討,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在他看來,平臺不對位是造成評論聲音傳遞不暢的重要原因。觀眾看到的是電視,當他們想看專業的電視評論時,就得找雜志、報紙,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載體。在媒介傳播上,它們之間是錯位的,交匯點比較少,這就影響了電視文藝評論聲音的有效傳遞。他認為,電視臺應當把電視文藝評論更多地引入到節目當中,并且使其成為電視節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文藝評論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它的效應,電視文藝批評家才能真正實現與觀眾的互動、交流。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也認為,面對電視文藝評論駁雜、粗淺、弱小的現狀,應該努力提供一個高端的平臺,讓專家對某一個問題的聲音能夠集中地展現,一方面使他們的強音借助電視等媒體平臺在社會上產生集中反響,另一方面也使那些松散的、蕪雜的眾聲喧嘩,獲得一個主流的引領,為電視文藝評論注入思想含量和學術含量。
提煉電視藝術的文化正能量
在時下各類電視文藝評論中,有兩種評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一種是娛樂性的電視文藝報道,它借助大眾傳媒的魔力,深刻地影響著報紙的讀者和電視的觀眾;另一種是網絡互動的電視文藝評論,它借助論壇、博客、微博的自由度、雙向互動性,也在影響著觀眾,主導著輿論。與這些評論相比,專業評論家借助文字來表達觀點,借助雜志發出聲音的速度較慢,時間嚴重滯后,傳播力有限。對此,北京大學教授王一川認為,當前電視文藝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文化正負能量混雜,優劣并存,聲音很多缺乏辨別。面對這種狀況,電視文藝的學術批評需要積極提煉電視藝術的文化正能量,從種類繁多、品位各異的海量電視文藝作品中認真分析,精心挖掘那些帶有文化正能量的元素,并把它們提煉、納入到當代文化核心價值理念的建設中去。
針對一些電視文藝作品的評論和批評,在主流媒體和在互聯網、新媒體上,有時候評價的差異非常之大。電視文藝批評面臨一個‘媒介鴻溝’。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我們寫文章不能總是孤芳自賞,實際上觀眾可能不看我們的文章,他們更關注互聯網、新媒體上的看法。我們可以責怪他們‘不識貨’,但這就是事實。尹鴻認為,責怪不能代替引領,必須要用溝通的方式來完成引領。現在,在互聯網等新媒體上,觀眾對優秀評論的需求和呼喚日益高漲,評論影響力不斷增強,如果那些習慣局限在傳統媒體上寫評論的人,無視新媒體這一重要戰場,就有被慢慢邊緣化的可能。電視文藝評論家要學會運用新媒體與受眾溝通,發出強音。誰丟失了新媒體,誰就丟失了文藝評論的制高點。
說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話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不愛讀電視文藝評論?除了受整體文化環境影響外,評論者自身的話語體系、表達方式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讀者最反感那種居高臨下的‘教育’式批評。此外一些評論語言感染力比較差,含混、套話過多,玩術語游戲,完全看不到作者個人的風格、特點,讀后讓人感覺生硬。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梁鴻鷹說,電視文藝評論既要尊重電視藝術規律,把藝術性放在首位,更要講究語匯、章法、結構。批評是話語,言說是表達,必須在語言方式上下大力氣,要說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話,要說讓人入耳入心入腦的話,要講究語言邏輯的習慣,注重語言的提煉,使文藝批評更加豐富有力。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認為,電視文藝評論面對的是鮮活的電視藝術形象。太多的套話只能讓評論越來越遠離觀眾、讀者,失去話語主動權和文化引領地位。從事電視文藝評論的工作者要善于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找到自己看問題的獨特角度。
電視文藝評論發展至今,更多還是運用了文學批評的資源,以文學批評的理念、眼光和方式來評說對象,很多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還是從文學批評轉入或者是兼職為之的。隨著電視文藝的迅猛發展,電視文藝評論需要形成和建構自身的理論體系,以電視文藝獨有的批評話語和審美標準來分析和評價電視文藝作品。梁鴻鷹認為,電視文藝評論要有自己的品格。評論家不光要有知識儲備,也要有思想高度,能夠有力傳達出自己的人生理念、人生哲學。公眾對于電視文藝批評的期待,除了審美和認識的意義之外,同樣有為生活添加樂趣的期待。如果我們所談到的話題,我們對具體作品的鑒賞,或者對電視文藝現象的分析,不能給人以樂趣,不能讓人讀得會心、開心,那么,推動文藝創作只是一句空話。讓人讀到更多有趣、機智的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目標。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胡恩認為,優秀的電視文藝評論應該幫助受眾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點到面,從而準確地捕捉到創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凡人小事后面的家國情懷,引導受眾通過方寸之地感悟世界的百態生活。通過一部典型的作品,可以看到人生的大舞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