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2:舞美創作需要“減負”
12月12日至13日,由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云南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中國舞臺美術·科技·服飾論壇在昆明舉行。來自國內舞美界的一線設計者、研究者就中國舞臺美術的創意和科技走向、導演與舞美設計的關系、光影在舞美創作中的應用等問題,與各地的舞美從業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從年初廣州的中國舞臺美術與技術邀請展,到7月在烏魯木齊舉行的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舞臺美術作品展,再到年終的昆明展,雖然少了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動的助陣,但2012年的中國舞臺美術依然顯示出紅紅火火、交流頻繁的景象。尤其是全國范圍的優秀劇目展演、匯演,不僅檢驗了近些年舞臺藝術創作的成績,而且集中反映了當前舞臺美術創作的水平和高度。那么,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氛圍背后,2012年的舞臺美術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思考?如何評價這一年舞美的發展狀況?又有哪些因素成為舞美藝術質量提升的障礙?在此次論壇上,記者邀請舞美界的專家、從業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狀舞美創作裹足不前,創新缺乏后勁
回顧2012年的舞臺美術,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蔡體良認為,雖然整體的質量意識提高了,藝術品位加強了,制作投入趨于冷靜,但總體而言仍處于停止狀態,不活躍也沒退步。不管是國有藝術院團,還是各地演出團體,都在原創劇目創作上狠下工夫,一批作品推上舞臺,然而,多數劇目制作倉促,藝術打磨不精,缺乏內容亮點,藝術探索步伐放緩,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舞美創作總體水平的提升。而對于飽受詬病的舞臺大制作問題,蔡體良認為,舞美設計不等于大制作,它是一項充滿原創性、創新性、審美性、整體性的藝術創造活動。近些年,一些舞臺演出一窩蜂追求高投入、大制作、全景式,嚴重損害了舞美設計的創作本質,致使舞臺裝修隊成為了舞美設計的代名詞。這一趨向在今年的話劇、戲曲、舞劇舞臺上有所緩和,但在一些歌劇的舞美創作中仍然蔓延,值得關注。
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舞美設計韓春啟對2012年舞美創作最大的印象就是出現了向人回歸的跡象。他認為,雖然整體的設計理念和創作水準還參差不齊,但以技術炫耀為核心的舞美設計觀念已經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了,觀眾走進劇場不是為絢爛的舞美而來,不是為夸張奪目的布景、燈光、色彩而感動,更多的還是聚焦表演本身,落實到舞臺的主體人身上。對此,舞美設計苗培如也有同感,他認為,近些年的舞美創作之所以出現裹足不前、創新乏力的趨向,就是沒有找到舞臺的主體,沒有把戲劇作為綜合藝術加以全面考量。舞臺藝術是綜合藝術,如若舞美和表演、文本脫節,各自為政,長此以往,再多的景片、電腦燈、噴霧、轉臺也難以傳達出舞臺作品的藝術魅力,難以擺脫劇場幾日游的窘境。
差距需要原創的營養劑而非技術的添加劑
如果梳理2012年國外藝術團體來華演出的劇目,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大劇院演出的《暴風雨》(英國與你同行劇團)、《安魂曲》(以色列卡梅爾劇團)、《冬天的故事》(英國普羅派拉莎士比亞劇團)、《敵人,一個愛情故事》(以色列蓋謝爾劇院)、《情人的衣服》(巴黎北方劇場),還是小劇場演出的《安德魯與多莉尼》(西班牙庫倫卡劇團)、《上街的動物和孩子們》(英國1927劇團)、《消失的地平線》(英國空動劇團)等,雖然作品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段、導演手法各異,但它們的舞美設計都自由、簡約、開放,既有效傳達了主創者的思想意圖和美學理念,又為舞臺表演提供了藝術支撐,實現了表演與空間、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這些劇目一經上演,就受到國內戲劇愛好者的追捧、熱議。對于這種現象,蔡體良認為,國外劇團演出的成功贏在了原創,而這正是中西舞臺創作的差距所在。
時下的國內演出舞臺,我們引進了世界一流、最先進的舞臺技術手段,看到別人用什么,就不顧文本要求,急于上馬,一味以形式的模仿追趕世界潮流,用精美的視覺景觀營造舞臺的虛擬幻境。我們在引進新設備、新技術上信心十足,卻在原創的環節沒有一點耐心。蔡體良認為,技術進步是舞臺創作的必然趨勢,但技術不應為電腦燈、LED大屏幕服務,而應為藝術服務;要會化用技術,而不是炫耀技術,要把它們當作藝術原創的輔助手段。今年看了很多外國戲,它們演出用的燈都能數出來,造型也極為簡單,但我們的很多戲燈光泛濫,都不知道用了多少,造成演出資源的嚴重浪費。中國的舞美創作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做技術的追風者、崇拜者,還是應該多吸收一點原創的營養劑,少一些拔苗助長的添加劑,駱駝坦步,尊重舞臺創作規律,否則我們與世界的距離只能越來越遠。
生態追捧大腕兒,地方舞美創作生態遭到破壞
本次論壇上,一位來自基層的舞美工作者向記者講述了他的遭遇。省里提出要打造一臺能獲獎并體現本地風情特色的舞臺演出,對創作團隊提出了具體標準,即編、導、演、舞、化、服都要是國內的大腕兒。但是大腕兒就意味著高投入,而且一線知名設計師人數有限,且多身兼數戲,很難與其他創作者坐在一起長時間打磨、完善。于是,請來的大腕兒往往只能把舞臺的設計意圖畫在幾張草圖上,讓地方人員具體執行,自己則因公事繁忙,先行告退。面對幾張不知其意的草圖,工作人員不得其解,無奈只能請這位基層的舞美設計幫忙重新完善加以實施。打造這樣一臺演出,知名大腕兒拿到的設計報酬往往是地方一線舞美設計的10倍之多。不管你的設計理念多先進,不管你的舞美設計經驗多豐富,因為你不是大腕兒,只能將創作的機會拱手相讓。像這位基層舞美工作者描述的問題并不是個別現象。
蔡體良認為,過于急功近利的戲劇創作傾向破壞了地方舞美創作的生態環境,阻礙了基層舞美人才的成長,這是違背藝術發展規律的面子工程。舞臺創作從最初的立項、論證,到組織團隊排練、打磨、成型,有一個生長周期,這是藝術家的創造過程。如果相應的主管部門管的太多、太細,指標定的太具體,反而不利于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好的作品,它的舞美創作要經得起推敲、要耐得住藝術的考驗,但現在這樣的作品太少了,文化底蘊太匱乏了。韓春啟也認為,時下很多戲都用同一個舞美設計、同一個燈光設計,致使作品千人一面,從構思到表現手段同質化嚴重,缺乏個性特色。在這些舞臺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各個劇團的藝術風格,找不到舞臺創作的差異性、地域性,更發現不了有天賦的青年創作人才,這是很可怕的事情。談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他認為,首先是相關部門缺乏高端思考,熱衷于插手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以行政指標代替美學標準,讓藝術家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藝術家的個性表達很難在藝術實踐中實現,往往礙于各種現實的利益和干擾而妥協放棄,最終呈現出領導定指標,藝術求保險的特殊狀態。在他看來,舞美設計本身存在各種限定因素,如劇本、導演、劇場設施等,這些都是屬于藝術范圍內的。真正的舞美設計是在一般經費的基礎上拿出高質量的作品,而不是依靠大腕兒、依靠行政指令。舞美創作需要減負,用廉價的材料制造華麗,這才是舞美設計的本真。
趨勢舞美創作要走古典和現代相結合的道路
針對目前舞美設計出現的問題,有人提出應該回歸樸實、單純,向西方彼得·布魯克式的空的空間看齊。其實,這種觀點恰恰是對中國戲劇美學的忽視。中國戲曲舞臺空間就是一桌二椅,一切的意義都由演員的虛擬表演加以呈現。現在很多知名導演、青年導演都傾向于把舞臺做空,打造空靈的境界,但是卻很難讓演員駕馭這個空間,使得戲份不夠來讓燈光、音響、噴霧湊的現象頻繁出現。蔡體良認為,戲劇導演也需要補好中國戲曲的文化課,要潛心領會中國戲曲舞臺美學的精髓。我們不僅要善于運用寫意的空間營造意象美,還要把寫實化的舞臺繼承好、創新好。寫實考驗的是舞美設計的基本功,只有把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融會貫通,走兩者相結合的道路,才能為舞美創作帶來新的轉機和希望。
苗培如則提出,舞美設計除了要拓展藝術視野、夯實知識基礎外,還要打好繪畫的基本功。現在電腦技術對舞美設計幫助很大,帶來諸多便利,三維成像技術可以瞬間使得設計師的意圖通過視覺動畫加以呈現,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即電腦的制作過程取代了人對外在事物的感性認知,取代了對日常生活中美的發現和把美轉化為圖像的動手能力。縱觀國內外優秀的舞美設計作品,都能看出創作者扎實的美術功底和空間構圖能力,對于青年舞美設計來說,素描就是走進這一領域的敲門磚。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