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的根家力福

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首個京味兒非遺大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用重要篇幅論述文化建設,是對文化重要性的再強調,對文化建設任務的再部署,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再動員。
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視和推動的力度是罕見的、空前的。
五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專論文化改革和發展,引起全社會強烈震動。接著,一年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引起全社會極大鼓舞。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再次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我們應當怎么樣做呢?
認識意義,高度自覺,身心投入,奮力推動。
對于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我在組織領導海南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曾總結概括出文化是政治、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環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是經濟等五句話而加以廣泛宣傳,今天,我想用民族的根家力福四個字來進一步談談這個問題。
我之所以一再思考并宣傳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是因為認識是行動的動力,認識有多高,文化自覺有多強,行動的力度就有多大。
文化:民族之根
文化是民族的根源。通過悠久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文化,例如語言符號、風俗習慣、道德規范、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等,是一個民族根本標志,也成為這個民族的根源。追根溯源,主要是追蹤民族的文化。離開了根源,民族也就沒有歷史;丟掉了根源,也就是丟掉繼續發展的起點。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民族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民族文化的存在;民族成員之間的認同感,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任何民族,都必須在根基上生存,在根基上延續。文化建設,是民族的強本固基工程。
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正因為民族成員血脈里流淌著民族的文化,因此對本民族具有深厚的向心力。共同的語言符號、風俗習慣、價值取向、交往方式等等,如同血脈,把民族成員凝聚在一起。建設文化,就是強化民族凝聚力。
文化:民族之家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家,是一個人的來源,也是一個人的歸宿。離家的日子很糾結,沒有家的人很痛苦。民族的家,一是國土,二是文化。國土是民族的物質家園,文化就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沒有物質家園,民族顛沛流離;沒有精神家園,民族就失去認同感和歸宿感,民族成員就都成了精神上的流浪兒。
文化不僅是民族的精神家園,還是民族的靈魂。靈魂常用來比喻生命,比喻人格、良心,比喻起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的東西。民族靈魂就是指民族的生命,是指對民族起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的因素。民族的靈魂就是民族的文化。缺少文化的民族是缺少生命力的民族,民族也就由于缺少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主心骨,而很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文化:民族之力
文化是民族的創造力。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創造力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能力,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都要靠創造力。我國30多年前發端的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創造力最集中的體現,也是創造力的最佳杰作。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很難立足的。民族的創造力就是文化,或者說根源于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實力。民族的強盛不僅表現為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也表現為文化的軟實力,而且民族硬實力的發展取決于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等軟實力。
由文化創造力而形成的文化經濟及其產品,特別是文化創意,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越來越大的規模、越來越強的力度,轉變著發展方式,調整著經濟結構,改變著國際貿易和世界民族交往,文化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正在快速上升,由文化創造力而形成的文化產業,例如軟件、網絡,迅速改變著經濟、科技、軍事,使硬實力更硬。當今世界的發展已經表明,文化軟實力不硬,硬實力也硬不起來。文化軟實力已經無可爭辯地變成硬實力家族中的硬條件。
更何況,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等,本身就是實力。
誰不重視文化,誰就不可能壯大實力。
文化:民族之福
我們黨和國家的宗旨就是為民造福。
全國各級領導的職業使命、崗位職責,也是為民造福。
人民幸福既靠物質,也靠文化。
文化本來就是人的生活,一部人類生活的發展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的歷史。沒有文化的生活是野蠻人的生活,是蒙昧人的生活。
我們講改善民生,文化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講幸福指數,文化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們講生活質量,文化應該是一個顯著的標志;我們講公平公正,文化應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體現。
為民造福,就是要為民提供文化。讓人民加快幸福,就要加快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不重視文化,或者在文化上無所建樹,就是假的為民造福。
我今天的演講,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是民族之家,文化是民族之力,文化是民族之福,每一句都是早已有之。我想做的,就是綜合這些提法,創造一個新概念:根家力福,想提出一個新論斷:文化是民族的根家力福,為的是以簡短的句子概括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便于記憶,便于增強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本文作者系國家行政管理學院副院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