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經驗前行,在自信中發展——十年來我國藝術創作與評論一瞥
閱讀提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藝術創作與評論是藝術發展的兩翼,總結10年來這一領域的經驗和收獲,是我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也是繼續前進、繁榮發展的動力。
1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成就喜人,文藝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藝術工作者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創作為了人民,以高度的藝術自覺和藝術自信創造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八大,又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為我們今后的藝術實踐指明了方向,也激發我們進一步總結思考10年來藝術創作與評論的相關經驗。
更加自覺堅持全面辯證和諧的藝術發展觀
毫無疑問,發展文化已成共識。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們繪制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理論上的自覺,帶來了行動上的自信。10年來,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演進為經濟支撐,文化引領;從單純由政府資金投入,演進為允許各種社會資本進入到藝術創作中來,進一步激活藝術創作的生產力;政府的職能從對藝術創作的單一管理,演進為為藝術創作提供全面服務,充分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藝術創作環境更為寬松和諧。
從數量上看,10年來我國電影年生產能力逐年增長,至去年已逾700部;電視劇去年生產能力已近500部、15000集;舞臺藝術自2003年起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萬元,資助扶持優秀劇目的創作演出,卓有成效地推動了舞臺藝術創作的繁榮。更可貴的是,發展數量與提高質量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辯證的認識和處理。藝術創作進一步摒棄了簡單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代之以全面、辯證、和諧,按美的規律進行的藝術實踐。
全面辯證和諧的藝術發展觀有效地提升了藝術作品的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例如,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戲劇作品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革命領袖以及蔣介石、汪精衛等歷史人物的形象,都更加立體、豐富。表現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不僅有體現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電視劇《八路軍》、《沂蒙》等,還有為國民黨愛國抗日將領高志航等立傳的電視劇《遠去的飛鷹》、《血戰長空》。
創作思維的拓展,帶來了創作題材的豐富,也升華了作品的審美格調。電影《愛在廊橋》不僅以古樸的自然風光、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喚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而且這種意識是審美地通過那一群人對北路戲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凄美感人的愛情故事表現出來的,藝術構思獨特精巧。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并非大國沙文主義式的陶醉于那段偉大的航海史中,而是始終貫穿著當下的開放精神協和萬邦包容和諧的和平崛起復興理念。京劇《成敗蕭何》表現蕭何、韓信追求自由自決的主體性格的人生哲學,也以歷史人物的悲愴際遇揭示出深刻的歷史哲理。這些優秀的藝術成果,體現著新時期新階段的全面辯證和諧的藝術發展觀,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現代審美情趣,又與當下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內涵有機結合。
更加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觀
近10年來,藝術創作繼承、發揚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明的文藝源于人民、為了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的唯物史觀,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使文化建設和藝術創作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
遍布全國農村的數字電影放映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和收視大國,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評選和巡演如火如荼當然,這些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受眾多的藝術傳播硬件,必須要承載以人為本的藝術作品軟實力,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好務。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觀體現在創作過程中,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努力表現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10年來入選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飛天獎、金鷹獎,文華獎、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一大批沉甸甸的佳作,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結出的果實。
譬如,承載中華民族航天夢的電影《飛天》,摒棄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創作理念,代之以舒緩的詩意表達,張天聰一家三代的平凡故事使宏偉的航天夢更為真實可信。繼《長征》之后,電視劇《延安頌》、《解放》以及《解放大西南》,在熒屏上繼續完成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建人民共和國的形象歷史,劇中歷史人物偉大而平凡的生活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人心所向,揭示出人民為什么選擇共產黨和正義的人民戰爭終將勝利的歷史必然趨勢。軍旅題材的電視劇創作從《DA師》到《激情燃燒的歲月》,從《士兵突擊》到《亮劍》,在謳歌軍魂上不斷創新,贏得廣大觀眾好評。為普通人立傳的秦腔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讓廣大觀眾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使古老的秦腔開了現代戲的新生面。上海世博會鎮館之寶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運用現代科技使古代藝術精品能為廣大觀眾所共享。這些藝術佳作既有高尚情懷又有世俗情趣,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滿足當代人民群眾的現實審美需求。這證明,藝術家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為人民創作,其作品才能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才能為人民所喜愛。
更加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歷史的藝術評論觀
創作與評論,是藝術發展的兩翼。10年來藝術評論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倡導的美學的歷史的觀點方面,得到了切實加強。
一是緊密聯系日新月異的創作現實,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大力推介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和諧統一的優秀作品。例如,同樣是謳歌人的崇高精神和偉大人性,我們既推崇充溢著詩意情懷的電影《秋之白華》、閃耀著超越血緣的人性光輝的電影《額吉》,也推崇在農村歷史巨變和復雜現實中彰顯黨的基層干部奉獻精神和堅定信念的電視劇《永遠的忠誠》、《美麗的田野》;同樣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推崇彪炳藝史的京劇音配像工程、昆曲《長生殿》、越劇《五女拜壽》、話劇《茶館》,也推崇新編歷史京劇《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和集當下七大流派傳人于一臺的新編京劇《走西口》,還推崇將傳統與現代美學語言交融的舞蹈《千手觀音》及歌曲《愛我中華》、《大地飛歌》等。這些優秀作品在史學觀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小康路上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和價值訴求,在美學觀上則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當下的普遍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二是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10年來藝術評論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堅持引領,反對迎合,在防止過度娛樂化、警惕娛樂至死上積極引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三是力倡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匡正藝術創作的一窩蜂、同質化傾向。針對藝術創作中一度出現的背棄傳統、解構經典現象,藝術評論力倡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肯定循著深入民心、代代相傳的經典作品及其經典形象的價值取向,豐富、深化、發展、創新,反對逆勢方向的解構與顛覆;針對藝術創作中一度出現的一窩蜂、同質化現象,如影視創作中的諜戰劇、穿越劇、家斗劇等,藝術評論及時發聲,糾偏扶正。
當然,藝術評論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歷史的標準也是與時俱進的開放的標準體系。10年來,在藝術創作的主題挖掘、題材選擇、語言表達等方面,藝術家們既堅持民族的審美個性,又反對食古不化;既堅持學習外來文化,又反對生吞活剝;既堅持為我所用,又堅持走出去,反對固步自封。讓每個個體呈現出自己最美的東西,創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民族審美個性,即各美其美;也充分認識到世界文化多元多樣、各有所長,以開放的眼光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國家、地區的文化及其表達,即美人之美。所謂美美與共,就是要善于把上述兩種美交融、整合、創新,創造出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時代特色的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的天下大同。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