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遠離紙質書 談紅高粱只知張藝謀不知莫言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蘭州多所高校的圖書館,發現成排的經典名著上落著稀薄的灰塵。一高校圖書館管理員告訴記者,現今90后大學生借閱圖書,尤其是經典圖書的概率逐年下降。為此,記者在蘭州高校進行了隨機調查并采訪。
電子閱讀成90后大學生遠離紙質主因
在調查你一個月閱讀幾本課外‘紙質’書籍中,36%的學生選擇了基本無閱讀,52%的學生一月閱讀1-2本,12%的學生閱讀3本以上。
在調查你最喜歡的閱讀方式是什么?中,56%的學生選擇了電子閱讀,28%的學生選擇了紙質書籍,16%的學生表示聽媒、速食閱讀等新興閱讀方式成為他們的最愛。
即將考公務員的大四學生李蔚說,現在自己每天都在準備考試之余抽空閱讀新聞。網易新聞、鳳凰周刊、南方周末是他手機里的必備軟件。手機看新聞方便、快捷、實時更新,能讓我掌握第一手資料,非常適合即將考試的我。李蔚表示,購買報紙、雜志需要花費時間,雖然便于收藏,但還是不方便。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90后大學生閱讀電子讀物的習慣,成為他們遠離紙質書籍的主因。
因內容有時代感致90后經典閱讀幾近空白
在記者列出的十位包括老舍、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等在內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中,84%以上的學生認識5名以上作家,16%的學生認識2-5名作家。記者了解到,認識這些作家源于中小學時的課本教學。魯迅、莎士比亞等作家為被訪學生所熟識。
在問題除課本外你是否閱讀過上述作家其余作品?中,54%的學生坦言很少閱讀或幾乎沒有讀過,26%的學生表示老師曾經要求閱讀并寫讀后感,因此讀過一些,20%的學生因為興趣閱讀過一些作品。
大一新生陳莉莉告訴記者,高中時為了提高語文成績,老師要求多讀經典作品。有些作品,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我根本理解不了,不喜歡閱讀,但為了考試還是讀了。陳莉莉說,經典閱讀內容有時代感,她很難融入其中。
文科大二學生程佳告訴記者,課外閱讀主要還是以輕松愉快為目的,因此時尚雜志、漫畫這些快餐文化是她和同學們喜愛的紙質書籍。
頗具個性的大二理科男生王迪科坦言,他自小偏科,喜歡計算機、汽車等新興產業,對讀書沒有興趣,一看經典作品就困。中學時老師常說他理科好文科差是缺腿桌子,但王迪科說,我有權利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四學生周穎說,自己喜歡看莫泊桑的短篇、老舍的京味兒文學、欣賞宋詞的婉約。學習中文專業的她表示,看經典作品是一種享受。她說,身邊讀經典的人越來越少,大家趨于快餐文化。班里同學知道張藝謀的《紅高粱》,卻不知道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這是‘紙質’經典閱讀的悲哀。
紙質書籍需適應市場變遷帶動經典閱讀
對此,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甘肅社會科學》專欄編輯楊文德說,電子書籍出版迅速、成本較低、方便閱讀方便攜帶、適應了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紙質書籍。但是紙質書籍并不是沒有市場。紙質書籍需要進一步轉型調整以適應市場需要,通過出版經典書籍,不斷提高裝幀品味,發揮紙質書籍的收藏功能,裝飾功能等,通過改變出版形式,比如出版圖文并茂,短小精悍的書籍,以適應讀者需求,通過紙質和電子同步出版,相互帶動。
同時,楊文德認為,經典閱讀并未達到匱乏的危機。他表示,大眾對經典的需求還是很迫切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他說,在圖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把好書宣傳出去才是經典圖書發展的癥結所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