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須正確處理四個關系
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黨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入學習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當前應正確處理四個關系。
正確處理魂與體的關系。所謂魂,就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它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在當代中國,文化的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謂體,就是體現文化精神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文化的體包括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等。文化的魂與體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魂只有依托體才能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體只有服務于魂才不會迷失方向,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可見,只有將魂與體有機統一起來,文化建設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
正確處理教與樂的關系。文化既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的教的功能,又有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樂的作用。好的文化產品應融教與樂為一體。文化產品僅僅強調教的功能,不注重寓教于樂,就難以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僅僅強調樂的功能,不注重思想性,就難以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建設中應把教與樂有機結合起來,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文化產品,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正確處理政與企的關系。加強文化建設,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也要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這就需要處理好政與企的關系。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正確處理進與出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引進來,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應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礎上,按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要求,吸納世界各國文明之優長,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同時需要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興未艾。但也應看到,目前我國走出去的更多是傳統文化,如何讓世界認識一個全面的中國、一個蓬勃發展的當代中國,仍然任重道遠。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需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問題,用其他國家民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文化傳播。同時,把文化走出去與經濟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齊頭并進、互補互促的良好局面,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