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批評的聲音
這些年來,對文藝批評的責難不絕于耳。有論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之加以譴責,認為紅包批評、人情批評是文學批評墮落的明證。也有從業者從反思其質地入手,認為文學批評缺骨少血,既無對文學的忠誠又無對真理的追求,到了需要補鈣的時候了。
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批評,大抵是因為文學界對文學批評寄予厚望。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批評可謂是一個時期的風向標。文學批評家評述文學創作情況,指引文學發展,在文學領域可謂排頭兵。上世紀80年代,我們不僅迎來了文學創作的發展,也迎來了文學批評的繁榮。在這一時期,創作與批評互相砥礪、互相促進。
然而,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的職能和地位正在悄悄發生變化。一方面,在這個個性為王的時代,作家們不需要評論家們為其規劃前行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創作體驗,加之有些批評家對作家的創作實踐并不熟悉,批評家為作家們開出的藥方也得不到認可。此時,文學批評與其說是面向作家,倒不如說是面向讀者,正如勃蘭兌斯所說的,用火把來引領游人,使人們在黑暗不明的礦坑里看得出地下的財寶來。
從這一角度來說,當下的文學批評似乎并未糟糕到無藥可救的境地。文學批評家們樂此不疲地追蹤重要作家,發掘文學新人。君不見,重要作家們但凡有新作問世,都吸引評論家對其說長論短,從不同角度闡釋其形式與意義。君不見,一茬茬文學新人正是在評論家的大力推介下逐漸為人所知,實現文學血液的循環與更新。另外,評論家們也在不斷探索文學批評的多種可能,使其能夠更貼近創作的實際。
當然,我也理解人們對文學批評的苛責。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正是因為期待看到更好的文學批評,人們才會提出質疑。我們要警惕那些一味褒揚的批評,也要警惕那些惡意的批評。魯迅說,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也許,我們真正呼喚的是那些真誠而切中問題的批評文字。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