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說:閱讀較容易 出版有點難
年初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著名作家張煒與評論家閻晶明就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與出版現狀進行了一次公開對話,指出國內中短篇小說關注度低、出版量少等問題,引起文學界、出版界等業內人士關注。記者近日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多位出版商及文學評論家,他們認為,出版市場的情況不能代表文壇整體狀況,作為體量較小的文體,中短篇小說在當下圖書出版市場以外的網絡和雜志上仍有一席之地。
中短篇小說市場地位不及長篇
年初,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張煒和《文藝報》主編、著名評論家閻晶明曾就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與現狀展開公開對話。二人表示,目前市場號召力大的體裁是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多發于文學期刊上,受關注的程度低,創作存在問題和危機。作家們投入中短篇小說的時間也比較少,更愿意寫長篇小說,或是電視劇,以致優秀的中短篇小說越來越少。
記者查詢了業界公認較為客觀的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卷圖書銷售排行榜,榜上前30名的圖書,都以長篇小說為主,中短篇小說集蹤跡難尋。
事實上,中短篇小說曾盛行一時,文革后出現的傷痕文學就是通過在著名的《文匯報》上發表而形成了巨大社會影響力。
江蘇文藝出版社圖書編輯室主任黃孝陽認為,利益因素是市場和報紙選擇長篇小說的主要原因,對于出版社來說,出版一部中短篇小說費去的人工和成本不比中短篇小說集少,但是很難像長篇小說那樣形成市場影響力和培育忠實讀者,帶來大量版稅或者拍成電視劇獲取更多收益。此外,中國也存在著過去學自蘇聯的審美傳統,喜歡看大寬高的文學作品,長篇小說更加符合這一審美習慣。甚至有人憑魯迅沒有大長篇小說這點來質疑其文學大師的身份,這也是我們的傳統審美習慣的一個例證。
中短篇小說需媒介技術革新
黃孝陽說: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很奇怪的時代,一方面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完整的日常生活被碎片化的時間取代,這些細碎而難以有效利用的時間按理說更加適合閱讀中短篇小說作品;但是另一方面,中短篇小說又仍然無法脫離紙質出版媒介的限制,使得其難以被有效填進人們的時間空隙之間。
仍然以小說集和文學期刊的面目出現的中短篇小說不適合人們隨身攜帶,無法被有效利用,在圖書市場上與長篇小說形成了顯著的落差。與之相比,網絡寫手的出現倒是反而將長篇小說的領域擴展到了電子媒介上。出于利益因素,網絡寫手寫作的體裁多為長篇小說,內容以吸引眼球的軍事、奇幻、愛情為主,多數都是通俗文學,通過網絡付費下載的形式,讓讀者可以用手機輕松接觸并閱讀,搶占了電子媒介的制高點。
我認為應該對中短篇小說發表的載體進行革新,在網絡上開放中短篇小說的下載,讓讀者能夠用手機或者Ipad等電子化媒介與中短篇小說產生近距離接觸。黃孝陽表示。
長篇與中篇的界限正日漸模糊
對于中短篇小說日漸式微這一論斷,也有學者表達出了不同的看法。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何平就表示:文學體裁的此消彼長,不能單獨從一個方面視之,在江蘇,作家基本都堅持中短篇小說的寫作習慣。也有很多中短篇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獲得巨大社會影響,比如趙本夫的《天下無賊》。
在何平看來,中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的分野正在逐步被淡忘。原先人們創作的長篇小說也常被稱為大長篇,動輒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如今十幾萬字的小長篇比比皆是,多少替代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原來的功能。而中短篇小說也產生了自己的變化:《新世紀周刊》、《財經新聞》現在都會刊發一些中短篇小說,廣東的《城市畫報》,與文學沒有多少關系,卻也有中短篇小說的欄目。時代的變化使得中短篇小說融入了更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和內容,形成了新的功能,不再是原來單一的純文學作品,因而也獲得了新的生存空間。何平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