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要創新,必須直面時代的變遷
第三屆青春回眸詩會暨第六屆中國·常德詩人節詩歌高峰論壇日前在湖南常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詩人齊聚一堂,以詩邀朋、以文會友,共商詩歌發展。
中國作協副主席、《詩刊》主編高洪波在詩會開幕式上說,青春回眸詩會是詩刊社于2010年打造的、與青春詩會相對應的一項詩歌品牌活動。詩會邀請在詩歌道路上跋涉多年的詩人共同懷念青春歲月的詩歌理想,探討當下詩歌發展的新可能。本屆詩會邀請了9位魯迅文學獎獲獎詩人與會,其中有多位曾經參加過青春詩會,他們將自己的詩作及對詩歌的認識帶到了常德,并與當地的詩人交流互動。
詩歌創作應該不斷追求創新
面對當前詩歌的創作狀況,與會者認為,中國新詩目前處于一種比較好的狀態,老中青三代詩人齊力創作,詩歌刊物異彩紛呈,優秀詩作不斷涌現。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比如詩歌如何創新、如何反映時代變遷等。
在韓作榮看來,大家在評價當前的詩歌創作時,存在著一個錯誤的期待,就是總希望詩人們寫出來的每一首詩都是優秀的、能夠流傳千古。但實際上,在任何一個時代,真正的好詩都非常少。在詩歌創作上,想要創新非常不容易,一個詩人一輩子能夠留下來幾句詩就很不錯了,真正的寫作天才非常少。詩人們一方面要認識到詩歌創新的困難,另一方面也要敢于迎難而上。詩人總是要有一點自信,不斷地否定自己,努力去寫新的東西。
劉立云說,現在很多詩歌讀起來都似曾相識,這是因為大家都在相互模仿、彼此重復,甚至自我重復。有些詩人長期以來按照一種方式寫作,沒有任何創新,回避了有難度的詩歌寫作。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物質豐富了,精神卻空虛了,人們的內心到底面臨什么樣的困境,詩人要給予關注。詩歌創作要創新,就必須直面時代變遷,揭示人們內心的隱秘。因此,創新不僅僅涉及到詩歌形式問題,還涉及到詩歌精神問題。只有能夠真正反映出這個時代和社會的本質,詩歌才能重新煥發光彩。
榮榮也注意到了詩歌創作中的重復問題,大家一味往精致上寫,寫一種小情趣,語言雖無可挑剔,但缺乏力度和新鮮感。詩人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就需要不斷超越自己之前的寫作,否則終會被淘汰。田禾則認為,詩歌創作有生命才有溫度,有生活才有厚度,有思想才有深度,有靈魂才有高度,有語言才有力度。馬新朝表示,新詩自發展以來,注重破但不注重立,把傳統詩歌中很多優秀的東西丟棄掉了。因此,要創新就應該在語言上恢復漢語的美感。
時代需要杜甫式的詩人
多年來,雷平陽一直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游走,對他所眷戀的那片鄉村進行田野調查,創作出了詩集《云南記》。雷平陽說,我所描寫的那片鄉村帶給我極大的震撼。那里有神性的東西存在,比如捕捉到一只獵物,村民會向上蒼禱告致謝;但也有無邊的欲望在摧殘著他們的心靈,販毒、拐賣嬰兒等一些案件時有發生。這兩者的交叉讓詩歌寫作變得非常困難,是該如實地記錄,還是加以主觀的歌頌或批評?這個年代,應該需要大量杜甫式的詩人存在。這樣詩人會通過自己的寫作,把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有效地記錄下來,而不僅僅只關注自己的內心。詩人總是要保持一種批判的精神,特別當我們面對不合理的事物時,要敢于站出來。盡管在具體的現實面前詩歌可能是無力的,但正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顯示了詩人和詩歌的可貴。
面對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如何讓新詩真正具有來自中國的現實感,必須將寫作的視野集中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尋求一些能契合社會現實的表現手法。娜夜認為,這些年一直在呼喚詩歌要介入現實生活,但是卻很少有詩人能夠將現實的魂表達得很好。有些詩歌為了介入現實而介入現實,變得跟新聞報道一樣。詩歌介入現實有其獨特性,它總是跟現實好像隔了一層,但卻能真正抵達現實的本質。詩人往往是在寫自己熟悉的題材時,更容易做到這一點。傅天琳對此深表認同,她說自己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她所寫的往往是她內心受到觸動的東西。無論寫作的題材是大還是小,她都樂于去表達,碰到社會性的大問題,我寫出來的詩歌就具有時代感,碰到一朵花一棵小草,我寫出來的詩歌就有小情趣。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