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下)
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下)
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
三、文化自強:方向、目標與路徑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文化自強。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強大的活力創造力、強大的實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在國際社會中,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設計,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更應當深入思考經濟發展以后要干什么的問題,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真正做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同推進,盡快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如何實現文化自強?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大課題,著眼實現文化的又好又快發展,研究解決好自強之魂、自強之路、自強之本、自強之源、自強之翼等問題。
1.自強之魂塑造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文化的靈魂是什么,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講軟實力、文化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一種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我國有56個民族、13億人口,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情況下,要把廣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華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鑄就能夠有效發揮統攝、引領和整合作用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基于全局和戰略的考量,我們黨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把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根本任務抓緊抓好,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體現時代感、突出大眾化、富有獨創性。時代感,就是把握時代主題、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價值觀是時代的產物,只有反映時代的要求,才能引領社會進步。我們現在倡導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公平正義、和諧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共鳴,就是因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召力。歷史上,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曾經發揮了進步作用,就是因為它適應了人們擺脫封建專制束縛的歷史要求。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在價值觀念上,也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大眾化,就是關注大眾訴求,融入大眾生活,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和廣泛的社會認同。我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響,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人們處世、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準則。價值觀只有走進心靈、走進大眾,才能有廣泛的親和力、感召力。獨創性,就是要有特點、有特色,能夠為人類文明發展有所貢獻。不同價值觀的碰撞,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不斷篩選的過程。只有那些原創性強、普遍意義大的價值觀念,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實踐的淬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善于總結自己的實踐,提煉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精神內核。同時,面向世界,關注人類文明進步的趨勢,闡明自己的核心理念和價值主張,敢于在超越他人中引領潮流。當然,塑造核心價值觀還有表述形式的問題,要盡可能鮮明、簡潔、凝練,讓人們易懂、易記、易表達。
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滲透于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任何一種價值觀念的形成,都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讓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更好地感知、領悟,更好地遵守、踐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與無孔不入的滲透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影視作品、主流媒體等無不體現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相比之下,我們有的傳播媒介、文化作品卻沒有他們做得那么自覺、那么巧妙,有的甚至宣揚講責任太累、講崇高太虛,貶損、褻瀆、消解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念,誤導和扭曲人們的是非標準、美丑標準。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正確價值追求,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確保一切文化陣地、一切文化產品、一切文化活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要求,使之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在人們心中深深扎根,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
2.自強之路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路就是路徑,這里主要是解決如何在已有基礎上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不僅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也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文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文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開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走科學發展之路,就要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內涵十分豐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要緊密結合文化建設的實際,把科學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要始終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既積極為經濟建設中心服務,又努力實現文化自身的繁榮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著力解決影響文化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協調好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努力促進文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統籌兼顧,立足全局、著眼長遠,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涉及文化改革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走科學發展之路,就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發展格局。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對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形成了兩手抓、兩加強的文化發展格局。可以說,提出事業產業兩手抓,順應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把握了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是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正是有了這個飛躍,在這些年的實踐中,我們對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有了進一步認識,對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需求有了進一步界定,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有了進一步把握。在此基礎上,科學定位了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責和功能,明確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方針,找到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形成了用不同的思路來推進事業、產業發展的辦法,開創了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實踐證明,推進文化建設,必須繼續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一手抓文化產業,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科學發展之路,就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文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部署,是總結歷史和現實正反兩方面經驗作出的戰略抉擇,是搶占發展制高點、爭創發展新優勢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文化領域同樣也需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空間。從當前情況看,我們在文化發展方式上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文化布局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門類之間發展還很不平衡,各類文化設施、文化服務在大中城市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比較發達,而在農村、基層相當薄弱、相當缺乏,特別是在一些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人們的基本文化溫飽還難以保障。在文化結構上,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進出口結構都還不盡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非公資本比重低,適合大眾消費的優質文化產品還不夠多。在產業集中度上,散、小、濫的問題依然存在,規模實力、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弱。我們所有出版社的年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及一家貝塔斯曼,我國海外商演的年收入總和還比不上國外一個著名的馬戲團。在資源配置上,既有投資饑渴的問題,也存在盲目投資的問題,一些地方文化項目雷同、同質化嚴重,造成了資源浪費。應當把轉變文化發展方式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樹立長遠眼光、系統思維,加強宏觀調控、完善政策措施,將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結合起來,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基層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著力培育和發展新興文化業態,不斷優化布局、優化結構、優化配置,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后勁、提高文化發展的效益。
3.自強之本把握文化發展的根本依靠力量。文化發展,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時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人民大眾的廣泛參與、文化工作者的熱情創造,是文化興盛的可靠保證。
人民大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體,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追溯文化的起源,無論是作為觀念形態的價值理念、道德情操,還是作為藝術形式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都源自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人民大眾不僅創造著文化,也不斷傳承發展著文化。幾千年來中華文化所以能夠一脈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中華兒女薪火相傳、接力推進。在談到文化的源和流時,毛主席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人民群眾共建共享是一個根本特征。人民群眾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眾。那種認為文化是少數人把玩、少數人享用的觀點,同社會主義文化觀是完全背離的。在文化建設上,一定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摒棄小眾意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開辟渠道、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大力支持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及時總結提煉和積極推廣源于群眾、生動鮮活的文化樣式、文化載體,把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挖掘出來、釋放出來。
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并不否認專門人才的作用和貢獻。無論是文化元素的升華提煉,文化潮流的引領帶動,還是文化藝術的再創造再發展,都離不開專門的文化人才。人才強文化才能強,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必然是一個文化興盛的時代。我國春秋戰國出現思想文化高峰、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與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卓越建樹密不可分;我國唐宋時期詩詞、散文發展之所以形成鼎盛局面,與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的杰出貢獻密不可分。歐洲文藝復興鑄就的藝術輝煌,離不開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的藝術創造;18世紀下半葉歐洲古典音樂的興盛,離不開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維也納三杰的音樂成就。這表明,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大廈,必然要有一批大師和大家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來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要有一批領軍人物來領銜。要實現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必須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師和各領域領軍人物,培養一支宏大的、適應時代要求、富有開拓精神、善于創新創造的文化人才隊伍。這些年,在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總的看,文化人才隊伍狀況與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還不相適應。應當把文化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戰略思維、改革精神謀劃和推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要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造就一批世界級的文化代言人。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超越、寬容失敗,營造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成長、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類文化人才競相涌現、創造活力充分發揮的生動局面。知識分子是文化領域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群體,肩負著精神文化生產、創造和傳播的重要使命,搞好文化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要按照尊重、包容、服務、引導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創造性,引導他們自覺自愿地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把知識分子團結在黨的周圍。
4.自強之源激活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動力是什么?一是改革,二是創新。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創新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制勝之道。
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文化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些年,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由淺入深,步伐不斷加快、力度不斷加大,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顯現。實踐證明,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文化體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觀運行機制的改革。在宏觀管理體制上,主要是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直接面向直屬單位轉為面向全社會,更好地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在微觀運行機制上,一方面,圍繞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打造一批文化領域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大幅度提高我國文化企業的規模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圍繞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斷增強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現在,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越是向廣度深度推進,越會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越需要打攻堅戰。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確定的方向目標,加大力度、突出重點、全面推進,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當今文化發展,創意制勝、內容為王。有人說,美國算不上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強國,強就強在創新上。好萊塢的大片、麥當勞的薯片、英特爾的芯片,被稱為影響世界的三片,實際上都包含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創意。只有不斷提高文化創新能力,才能在發展水平上勝人一籌。重視文化建設是我們黨的優秀傳統,在這方面有許多寶貴經驗值得繼承和發揚。但必須看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有些方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是不可逾越的,現在則需要突破。在當代中國,無論是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要,還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無論是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贏得主動,還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都需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應當把創新作為一種信念、一種追求,對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進行創造性的開掘和利用,提高創意含量和競爭優勢。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使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創新成為文化領域的主旋律、最強音。
5.自強之翼插上文化騰飛的強勁翅膀。在當今時代,科技和市場在文化繁榮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科技、市場如同鳥之雙翼,借助它們的力量,文化就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古代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思想文化的傳播擺脫了時空的局限,成為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代以來,無線電技術、攝影攝像技術、廣播電視技術的發明,使人類文化進入了一個視聽傳播的新時代。近年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為思想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科技的發展,也以獨特的方式增強著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舞臺表現上,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和影視特技,可以呈現出氣勢磅礴、美輪美奐、精彩紛呈的舞美效果。數碼電影技術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力,環幕4D電影、球幕電影、交互電影等,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實現文化自強,必須增強科技意識。要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系,不斷為文化注入新的內容、構建新的平臺、創造新的形式,努力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當然,技術是手段、是途徑,是為內容服務的,所有技術性的東西都依附于內容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廣度。必須把形式與內容、技術與藝術有機融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術淹沒思想、形式大于內容。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作用。運用好市場機制,有利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現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越來越離不開市場,市場越來越成為擴大文化消費、滿足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從國內外的文化發展情況看,凡是市場發育較好、市場體系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方,文化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也比較強。目前我國文化領域的市場體系建設水平整體上還不夠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不夠健全,文化產品和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存在許多障礙,市場機制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快培育大眾化文化消費市場,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文化產品、文化要素的供給和配置上,一定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即使是那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包括一些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政府也可以采取招標競價購買的形式從市場獲取,把文化生產和消費從文化系統的內循環擴大到市場的大循環。不但要完善國內市場,還要關注國際市場,努力掌握國際文化貿易規則和營銷策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對外文化交流與對外文化貿易,統籌擴大出口規模與調整出口結構,著力發展外向型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中華民族文化品牌,著力加強出口平臺和營銷渠道建設,進一步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同時要看到,市場并非萬能,也有其固有的弱點,也有失靈的時候。發展文化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更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為市場所左右。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努力做到兩個效益雙豐收。如果兩者發生矛盾,必須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堅持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決不能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社會責任、損害社會效益。要切實履行政府職能,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加強改進宏觀調控,加強對市場的日常監管,加強對市場秩序的規范,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持續發展、快速發展、健康發展。(全文完)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