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要轉作風改文風開新風
對于文藝批評的批評和檢討近來時常見諸報端。我沒有分析這其中文藝大眾的批評、文藝作家的反批評和文藝批評家的自我批評各占多大比重,但從批評的指向和檢討的自省來看,為著有力并有效地推動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我們的文藝批評一定要轉作風改文風開新風!
一、轉作風:貼近實際深入民眾
文藝批評的轉作風,根本要求就在于貼近實際深入民眾。在一般意義上,文藝批評的貼近實際指的是貼近文藝作品或曰批評對象的實際,而深入民眾也主要是了解人民群眾對批評對象的認知態度和讀解效果。但在我看來,我們不宜以過于實用的態度來理解文藝批評的轉作風我們固然要貼近某一具體文藝作品的實際,也固然要為著這一具體文藝作品而作深入了解和深度考察;但更為重要的是,轉作風應當是針對批評主體自身而言的,是對主體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的轉換調整。為此,我們的轉作風要通過貼近實際深入民眾,從而調整對批評對象的選擇視野和評價參照,并實現文藝批評主觀能動作用與客觀接受效應的有機統一。
具體而言,當前文藝批評的轉作風應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基點下移。對于我們的文藝批評家來說,基點下移首先意味著走出書齋,走出本本主義,感受真實而鮮活的生活,體驗人民大眾投身的社會實踐;其次也意味著走出圈子,走出熟人社會,擺脫交情與偏好的困擾,在與人民大眾的交往中重建主體的獨立人格;再次還意味著走出職業,走出批評身份,回歸平凡人生的場景,求索普通人性的真諦。二是節點前移。節點指的是文藝批評主體的選擇性定位,它包含時代性節點和社會性節點,前者往往體現為時代的熱門話題而后者往往積淀為社會的長久話題。貼近實際、深入民眾看節點,節點又往往體現為民生焦灼點和民情興奮點,在此可以把節點前移視為對基點下移的進一步要求,要求我們文藝批評主體能更務實更親民。三是焦點深移。通過基點下移和節點前移,我們在改變選擇視野的同時會確立獨有的選擇視角,我們在調整評價參照的同時會確立特殊的評價取向,由此而進入我們視野的批評對象已不可能再是一個獨立文本的物自體。批評對象的被選擇說明它已經獲得了較之文本結構更豐富的內涵,我們需要通過焦點深移來感知其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這是我們文藝批評轉作風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改文風:通達學理精誠文心
文藝批評需要改文風,是因為我們既往太把文藝批評當作文藝批評。所以一談文藝批評,就要先正其名是學院批評還是媒體批評,是結構主義批評還是接受美學批評,是體系化批評還是秀場式批評這種境況的存在,一方面是文藝批評的職業化生存使然,一方面也與文藝批評的書齋化操作相關。在這種境況中,文藝批評似乎格外關注自己的話語權,總是想說了算而不是說得對,總想顯擺雄辯術而不是傾注親和力,總想拉體系虎皮、鉆概念牛角、施話語霧障、設前提陷阱。在我看來,我們的文藝批評與其強調話語權莫如強化話語能,努力變話語權的頤指氣使為話語能的潛移默化。作為文藝批評的實踐效果,話語能要通過文風的改進和提升來實現。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反對以主觀主義的態度來學習、研究、認識世界,認為應當從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出發,從中引出規律,作為我們的向導。為此,毛澤東批評作講演、作文章中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的現象。為實現通達學理精誠文心,文藝批評的改文風首先要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就是指我們的文藝批評要從客觀的真實情況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就是指對批評對象要有較為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就是要對批評對象進行闡發后可能產生的實踐效果給予正確的評估。有的放矢,就是俗語所說的不見兔子不撒鷹,而發現兔子的過程便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它的反面無的放矢,則是毛澤東批評過的瞎子摸魚、閉塞眼睛捉麻雀。
其次,文藝批評的改文風要開門見山。開門見山,不僅是一種行文風格,其實也是一種行文能力。因為要見山就要知道山路所在和山體特征,就要知道為何見山和如何見山。對于我們文藝批評的對象,以山喻之可能往往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文藝批評家可不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是說,開門見山不僅意味著文藝批評要直截了當,而且要登高一呼。作為一種能力,文藝批評的開門見山體現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確切地說,是針對實際運用理論方法、實施理性剖析的能力。那種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理論上的文藝批評,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叫做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則害了別人。同理,拿了從事文藝批評,則害了文藝批評。
第三,文藝批評的改文風要鞭辟入里。人們對文藝批評的不滿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于它們不痛不癢的言辭、若明若晦的理念、似是而非的主張、欲言又止的態度。所謂鞭辟,乃策勵之意,后人多用鞭辟入里形容文意深刻透辟。常聽人說當下的文藝批評多見的是文藝表揚,關鍵是這些文藝表揚做到鞭辟入里也甚為不易,多見的是隔靴搔癢乃至隔岸觀火。要做到鞭辟入里,通達學理是必要的,精誠文心也是必要的。我們為什么需要文藝批評?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推動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是要營造文藝創作健康發展和良性繁榮的氛圍,是要策勵文藝精品的生產以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和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沒有鞭策入里的文風改進,我們的文藝批評難以勝任這個使命。
第四,文藝批評的改文風要落葉知秋。為理說理的文藝批評因不從實際出發而為大眾淡漠,就事論事的文藝批評也會因未能引出規律而為大眾忽略,毛澤東提出引出規律,作為向導的良好學風,也是我們文藝批評應當特別遵行的良好文風。這便是落葉知秋的意思。所謂落葉知秋,一是要求我們的文藝批評能窺斑見豹,對于我們的文藝創作有全局性的啟示;二是要求我們的文藝批評能望月知潮,對于我們的文藝創作有預見性的提示。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將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將必然性寓于或然性之中。需要說明的是,落葉知秋對于我們文藝批評的文風改進,不是一個過高的要求而是一個切實的步驟,是一個重建文藝批評公信力的必要步驟。
三、開新風:陳言務去義理常新
我們的文藝創作是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的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活動的本質就是創新,就是古哲先賢凝練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面對以創新為本質的文藝創作,我們的文藝批評無疑也應在轉作風、改文風的基礎上去開新風。中華民族五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史,既在于源頭活水充沛,也在于江河不拒新流;既在于厚德載物博大包容,也在于自強不息月異日新。事實上,開新風首先是社會生活的代以新變,是由此決定的社會意識的與時俱進。文藝創作作為人民大眾的精神食糧,其優品佳作本身就是人民大眾社會實踐的觀照與反映,它必然在鐫刻人民大眾創新軌跡的同時為其注入創新活力。為此,文藝批評的開新風,既要關注文藝創作的創新實踐,也要努力營造文藝批評的創新氛圍。開新風應當成為文藝批評的文化自覺,文藝批評應當自覺去追求陳言務去義理常新。
開新風作為文藝批評的價值追求,不是為新而新、跟風追風,而是作風轉換、文風改進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實上,文藝批評能否開新風不會是忽如一夜春風來,也不會是狂飆為我從天落;開新風將是一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云舒云卷、潮漲潮落的艱辛探索。在這個探索中,我們文藝批評一要溫故知新,二要推陳出新,三要求是創新。這就是說,開新風首先要知新。新之為新,是相對于故而言,不溫故何以能知新呢?但故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漫長的文化記憶,因此溫故的意義主要不是為著知新而排他,其目的是從中悟覺新賴以萌生的契機和生長的規律,悟覺新對于故的形態轉換與本質超越。
其次,開新風必然要出新。知新不易,出新當然就更難,因為出新常常意味著挑戰通識乃至常規、成見乃至定理。所以我們的成語屢屢將出新與推陳、鼎新與革故、布新與除舊聯詞通義,視為一個行動的兩個方面。這也說明出新不僅需要見識而且需要策略,要相機而進順勢而為。
第三,開新風的真正意義在于創新。我們之所以主張求是創新,是如毛澤東所說:‘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也就是說,我們主張的創新,是通過研究規律性而走向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按圖索驥,不是捕風捉影,更不是向壁虛構求是是文藝批評固有的使命,創新是文藝批評不棄的擔當,而通過求是創新的開新風,更應成為我們文藝批評熊熊燃燒的熱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