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的萌動,開放的探路,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古都北京的面貌。
農民進城賣菜,進城打工;電視、冰箱、洗衣機被搬進低矮的大雜院;青年男女可以手拉手跳起集體舞,可以燙頭染發(fā);氣功風靡一時,迷倒大批信眾;老胡同在“拆”字中漸漸消失……
這些三十多年前的場景,是北京城的一段記憶,當這些畫面又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凡是經歷過的人一定會感到熟悉、情切,仿佛回到30多年前。
1957年出生在北京的張兆增,自幼生活在胡同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變革的年代來臨時,張兆增恰是20多歲的年輕人,周圍快速變化的場景、人物、聲音、色彩都時時沖撞著他的眼睛,擾動他的內心,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攝影藝術的追求,對年代的深刻理解,他用鏡頭,用膠片,用黑白兩色,記錄了那變化的10年,10年一瞬,盡在方寸之間。
1981年西四街頭,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
1982年廠橋,班級干部接送班中患病同學上下學。
1982年人大資料社,青年人跳青春圓舞曲慶祝五四青年節(jié)。
1983年北京街頭。
1983年平安里石油商店,市民排隊買煤油。
1983年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運動會。
1984年地壇公園。氣功風靡全國。
1984年海淀區(qū)薊門里小區(qū)一戶人家在搬家。
1985年北海公園。
1985年西四家具店,北京人家中三大件。
1986年地壇公園廟會。
1986年東四商業(yè)街。
1987年地壇公園。跳舞當時被認為不雅,公園管理人員騎車到處阻止舞者。
1987年地壇公園教迪斯科舞。
1987年街頭。
1987年隆福寺街107號書店。
1987年前門胡同。
1987年宣武門路口小花園。
1988年大鐘寺蔬菜批發(fā)市場。
1988年和平里農貿市場外的鉤子秤。
1988年前門。
1988年前門大柵欄商業(yè)街。
1988年西安門大街。
1988年西單大街路邊兜售。
1988年西四慶豐包子店。
1988年新街口外大街,周日一家人。
1989大鐘寺蔬菜批發(fā)市場菜農。
1989年安定門立交橋下。
1989年北京。
1989年大鐘寺市場賣新式“拉洋片觀景器”。
1989年大鐘寺蔬菜批發(fā)市場囤菜的商販。
1989年和平里大街上。
1989年和平門。
1989年黃寺大街書攤。
1989年琉璃廠大街路邊等活兒。
1989年琉璃廠大街路邊等活兒。
1989年美術館后街。
1989年前門大街。
1989年前門大柵欄。
1989年前門地區(qū)胡同內孩子。
1989年前門書店。(注:讀者指出疑點,書店櫥窗海報《走向共和》是2003年的電視劇)
1990年鼓樓地區(qū)胡同內。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