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看世界 ——范霖對紅外風光攝影的探索與實踐
任何藝術門類都需要創新、創新、再創新,都需要藝術家獨特的眼光、獨到的見解、獨有的方式和獨知的想象力。攝影藝術也是如此,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新鮮事物,而數碼紅外攝影給我們看世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紅外攝影是一種獨特的拍攝方式,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夢幻型攝影。它是利用改裝過的紅外相機進行創作,作品明顯有別于傳統的黑白、彩色照片,是最接近人們審美需求的非可見光攝影。當人們對普通攝影產生視覺疲勞的時候,紅外攝影以其創造出的另類極致的色彩和超乎現實的夢幻意境,帶給人們一種獨特的、全新的視覺感受。在紅外攝影的幫助下,一個草木晶瑩、鉛華洗盡的夢幻世界會呈現在眼前:黑白紅外使得大千世界退去浮華,變得安靜、抽象、純凈,過濾掉了萬物繽紛的色彩,讓復雜的世界變得單一、純粹、透明,只剩下線條和輪廓、空靈、神秘;而彩色紅外讓繽紛的世界更加絢麗多姿,使毫無生機的自然景色披上夢幻色彩,熱烈、抽象、艷麗,把看似沉寂的世界變得繁復、奢華、勃發,這就是紅外攝影的魅力!也正是這種魅力,吸引著我在這奇幻世界不斷探索和實踐。
數碼紅外攝影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光譜中所包括的可見光是從380nm-780nm,包含了赤、橙、黃、綠、青、藍、紫,CCD/CMOS感應器可以感光的紅外線的光波大約是從780nm-1000nm。實際上紅外線和可見光波長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因此我們通常所見的彩色紅外攝影,是因為有部分可見光參與成像才獲得了色彩,根據截止波長的不同,色彩表現和飽和度也有不同。數字時代的到來,方便的數碼相機改裝技術的應用,打破了膠片時代器材受限的瓶頸,紅外攝影有了更多的受眾群和更廣闊的天地。
紅外攝影適合多種題材的拍攝,一般常規攝影能做到的,紅外攝影也能做到。在中學時代我就喜歡上了攝影和黑白暗房,但涉足紅外領域后,十幾年里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紅外攝影的研究與探索上,在紅外攝影領域的創作也由最初主攻自然風光,逐漸擴展到城市風光、人文紀實等領域,在夜景、雪景、人像、花卉、建筑、畫意攝影等多種題材上反復實踐,嘗試用不同風格、不同色調去詮釋紅外攝影作品的內涵,把高雅的審美觀念同個性化的紅外特征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追求紅外作品特有的“實與不實”、“似與不似”的境界,以此演繹紅外攝影異彩紛呈的獨特魅力。不論嘗試哪一種題材,真正讓我沉醉的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自然風光:從中州大地到表里山河,從燕趙沃野到草原氈鄉,從錦繡壯鄉到彩云之南,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天河鎖鑰到歌舞之鄉,足跡遍布全國29個省份,我用紅外線描繪了高山、草原、沙漠、湖泊、云靄……同樣的風景,不同的拍攝方式,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畫面立刻變成了充滿異樣情緒的作品。因此,每一次創作過程的美妙讓人無法言表,每一次按動快門后的深呼吸讓人酣暢淋漓。
在攝影作品的后期即“二次創作”方面,我認為,紅外攝影與常規攝影都需要必要的后期調整和完善,只是常規攝影在通常情況下不一定需要過多的后期就能表達出攝影語言,因為作品本身就是有色彩的;而紅外攝影的后期空間則大得多,作者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大膽地使用色彩元素,在相同的場景用不同的色調表達不同的攝影語言,比常規攝影更能表達出自己的特殊情感。在國外的紅外攝影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攝影師大膽地使用鮮艷的橘紅、金黃、檸檬黃等眩目的色彩,強烈刺激人們的視覺感官,讓人驚訝且興奮,也能保守地使用天藍、群青、琥珀色,營造一種唯美夢幻、寧靜致遠的意境,讓人沉靜且陶醉。而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在后期調整上逐步趨于理性化,在后期處理時盡可能保持作品元素的真實性,不過分做后期處理,色調基本上保持“原汁原味”或黑白調,讓紅外攝影更多地表達真實、深刻的內涵。
通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我覺得在紅外風光攝影創作中應注意以下8個問題:
1、濾鏡波段的選擇:波段不同,濾鏡帶來的效果就不同。喜歡濃烈色彩的, 可以選擇630nm 或者更低波長的590nm和530nm濾鏡;喜歡適中的, 可以選擇680nm濾鏡;喜歡較為純正紅外但又希望帶有色彩的,可以選擇720nm濾鏡; 760nm濾鏡理論上來說有是有顏色的,但看上去幾乎是黑白的;喜歡純紅外的可以選擇波長在850nm或950nm濾鏡。這就好比畫畫,濃墨淡彩,各有所好,波長的選擇也就決定了你的作品風格的形成。
2、自定義白平衡:先把紅外濾鏡裝到鏡頭上,或者是用改造后的相機,采用正確的曝光比,以室外充足光線下的草地、綠葉等作為參照物,按下快門取白平衡,拍出正確的原片應當是琥珀色的。也有影友用色卡或就地取材設定白平衡的,例如布料、車身等。也可以根據要表現的主題及時調整白平衡,直到滿意再開始拍攝。自定義白平衡設定不成功的機型,只能拍RAW格式以便后期在ACR中進行校正。自定義白平衡的設定決定作品的色調,而色調則是營造作品氣氛的關鍵。
3、曝光:彩色紅外攝影相對常規攝影要提高0.5-1.5擋的EV值,純紅外則需要提高3-6擋EV值,并根據拍攝角度的不同及時做出調整。具備足夠的快門速度才能有效地保證畫質并減少噪點,所以拍攝時應盡可能使用三腳架。
4、用光:紅外攝影對光線沒有太特別的要求,在拍攝時間段的選擇上反而更加寬容。常規風光攝影一般喜歡選擇一早一晚的時間段,而紅外攝影只要有光線就會有收獲。紅外攝影適合運用順光和側光,逆光時光暈會顯得很夸張,除非需要營造特殊效果,平時應盡量避免直對太陽拍攝。紅外線具有較強的穿透力,雨雪天、薄霧天一樣能拍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5、選景:由于“伍德效應”的原因,綠色樹葉和植被是紅外線的強反射體,在紅外照片中呈現通透的亮色,但針葉林類里的松柏類植物反射較弱;水面、路面、樹干能很好吸收紅外線,在紅外照片中呈現深色。拍攝中應以大片的草地、樹木、碧水、云霞等層次比較豐富的物質作為主體,樹木與水面、巖石與植被、白云與藍天等這樣一些對比是我們在風光拍攝中經常使用的搭配。
6、構圖:紅外攝影和常規攝影最大的區別是紅外的不可預見性。因此要經常在相機里回放所拍的片子并及時調整畫面的平衡;在常規攝影中經常遇到的“光比大”的問題在紅外攝影中基本不存在,天空和地面總是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細節出現,你可以專注地去發現、捕獲你的興趣點并經營好畫面。
7、后期仿紅外作品:有很多人曾試圖用常規攝影作品通過電腦后期仿制紅外作品,通過反復試驗我只能做到6成的感覺,做到和紅外相機拍出來的作品一樣是基本不可能的。因為紅外攝影的最顯著特征就是“伍德效應”,也就是植物的葉綠素對紅外線的強烈反射。常規攝影中的綠色植物,特別是深綠色植物去強制性提亮會嚴重破壞畫質,讓植物的細節做到清澈通透更是不現實。
8、后期的規則:由于紅外攝影是個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特定的組織制定特定的規則,我們也期望紅外攝影將來也會有個分類:即紀實類和藝術類。紀實類為不做后期的原色調彩色紅外作品和黑白紅外作品;藝術類則可以通過對前期紅外攝影素材的編輯加工,以表達藝術創意或創作觀念。
達達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實驗攝影家曼?瑞說:與其拍攝一個東西,不如拍攝一個意念;與其拍攝一個意念,不如拍攝一個夢幻。十幾年來,我執著于紅外攝影的探索與實踐,撰寫和發表了大量介紹紅外攝影的文章和教程,創作風格從理想的浪漫主義過渡到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這其中經歷了一個升華情感、凈化心靈、提煉沉淀、回歸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還將繼續下去。
探索的過程無疑是寂寞的,但也是快樂的。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