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詩歌朗誦《中國礦工》引起網友熱烈反響
附:劉俊談詩朗誦《中國礦工》:礦山,我的心靈棲息地
中國礦工
一
站在喜馬拉雅之巔
翹首北望
祖國壯麗俊美的山川
如果你有一雙透視的眼睛
還會看到山川下
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煤田
億萬年前的珠穆朗瑪
也許只是一個
淺淺的港灣
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
年輕的陽光啊
就以滄海桑田的形式
儲藏在泰山腳下、黃河岸邊
這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啊
給華夏兒女規劃了
九百六十萬大好河山
還在地層深處預留了
黑黝黝肥沃的能源
于是啊,炎黃子孫中
注定要有那么一群人
與黑暗為伍,與大山為伴
將夸父追日的神話
在神州大地上
一次次地
上演……
二
那還是
共和國剛剛誕生的時候
第一縷曙光
升起在東方地平線
站立起來的巨人
急需工業的食糧
強壯鋼筋鐵膽
蓄勢待發的火車頭
等待那一鍬
沉甸甸啟動的煤炭
新中國第一代礦工
就這樣肩負起
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重擔
他們頭頂油燈,手持鐵锨
從千瘡百孔的煤窯里
拉出了第一車煤
背出了第一筐炭
共和國的長子
就這樣走進了
轟轟烈烈的歷史畫卷
他們食不果腹,破衣爛衫
笑得卻是那樣的燦爛
百米井下啊
就是礦工夢最初的開端
還記得嗎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
大同的馬連掘進小組
月進尺就達到了一千三
要知道那個時候
沒有炮藥,也沒有電鉆
硬是用鐵鎬
一點點摳出來的呀
憑借的就是
對黨、對祖國的樸素情感
開灤的侯占友
地球轉一圈
他就要轉一圈半
把時間遠遠甩在了后邊
潞安的郝曉明
要想多出煤
就得不惜力
這是他發自臟腑的錚錚誓言
焦作的丁百元
每天總是第一罐下井
最后一罐升井
帶領著尖刀班攻堅克難
西山的黨素珍
井口服務50年
一碗茶水,一雙鞋墊
無論風雨,不論暑寒
把礦嫂的愛
送到每位礦工的心田
這些名字似乎
已經變得遙遠
但他們永遠
銘刻在我們心間
正是他們
和數百萬礦工一起
奠定了
中國經濟的基石
撐起了
共和國浩瀚無垠的藍天
中國——
礦工——
就這樣
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礦工——
中國——
同呼吸
共患難
三
時代的車輪
滾滾向前
改革的春風
吹綠了礦山
新時代是新的起點
新模范又樹起了
新的標桿
首席技師楊杰
自辦講堂,名不虛傳
為礦區培養出
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科技進步的風帆
開啟了煤炭工業
乘風破浪的航船
定海神針白國周
愛崗敬業,甘于奉獻
班組管理法
打破了危險崗位與安全事故
必然相聯的魔咒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科學發展的基本內涵
中原驕子謝延信
信守承諾,大愛無邊
用38年的辛勞
印證了中華民族的
傳統美德
彰顯著煤礦工人
善良、無私的情感
大學生采煤班
玉樹臨風,扎根礦山
青春勵志的故事
在百里煤海掀起波瀾
他們是
新時代的楷模
年輕礦工的典范
四
你可以
遠離礦工
但你離不開
煤發出的電
你可以
遠離礦山
但你離不開
煤帶來的暖
你可以
袖手旁觀
對發生的每一場事故
指指點點
但是你哪里知道啊
礦工的苦辣和甘甜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
礦區昏暗的路燈下
雪花覆蓋了母親的雙肩
她的兒子第一天下井
過了下班的鐘點
依然沒有回還
她想到了井下工亡的丈夫
腳下發軟,淚水漣漣
兒子終于回來了
樣子略顯疲憊,步履有些蹣跚
但已經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他看到大雪里的母親
撲通一聲
雙膝跪倒在媽媽面前
媽,我回來了——
這是礦山母親最愛聽的語言
那是一個初春的早晨
新婚的妻子打開房門
迎來的卻不是明媚的春天
工作面的頂板
砸壞了丈夫的腰椎
留下的是終身的傷殘
年輕的礦嫂啊
默默擦干眼淚
推著輪椅
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
最堅硬的柔軟
兌現著對礦工、對愛人
不離不棄的諾言
還有佝僂身子的老人
他的肺里布滿了煤塵
止不住的哮喘
從早到晚
還有這條老寒腿
怎么也不聽使喚
每到陰天下雨
疼痛的關節
就不能舒展
這些都已經過去了
現代化的礦山
今非昔比,舊貌變新顏
黑色不是礦山的全部
繽紛的五彩
將礦山裝點成美麗的花園
液壓支架如銅墻鐵壁
守護著礦工的安全
機組滾筒歡快地旋轉
采煤再不用揮舞鐵锨
井下巷道
鑲嵌著潔白的磁磚
從電纜到水管
從瓦斯監控到防爆開關
所有的電氣設備
油光锃亮,一塵不染
調度中心的電子大屏
閃動著每一道生產工序的畫面
井下的每一個角落
都那么清晰、直觀
水霧噴灑
工作面濕潤得如同多雨的江南
井下超市
豐盛的食品讓你眼花繚亂
煤已經不再是
燒一燒那么簡單
是油,是氣
是更潔凈的能源
而你口中的美味佳肴
身上的美麗衣衫
也有煤神秘的貢獻
五
無需諱言
井下采煤
無論技術多么高端
也是一個高危的行業
時時刻刻
都存在著危險
戰場上的戰士
犧牲了追認為烈士
同樣危險的境地
礦工遇難了
卻只能從違章中尋找答案
礦工已經很苦了
還要承擔著委屈和埋怨
每當我想到這些
就會淚流滿面
但是我忍辱負重的礦工兄弟啊
從不為此而喊屈叫冤
說煤炭污染
我們下大力氣治理
出煤不見煤
還礦區的天空一片蔚藍
說煤礦不安全
我們以鐵的手腕
嚴格監管
把好每一道關口
防患于未然
2008年的那場大雪
南方告急,工廠停產
為了確保電煤供應
煤礦工人又一次亮劍
同樣是下潛
讓所有的目光
都聚集在蛟龍號吧
我們一點也不稱羨
我不辛苦誰辛苦
我不流汗誰流汗
我不付出誰付出
我不奉獻誰奉獻
這就是中國礦工的
隱忍與良善
這就是中國礦工的
大度和承擔
雖然采煤的崗位
是如此的尷尬
但我們沒時間理會
那些世俗的偏見
因為我們知道
祖國的經濟建設
礦工不能缺席
祖國的高樓大廈
不能沒有礦工這塊磚
六
迎著巷道的風
我們聽遠古的呼喚
凝視一塊煤
我們看滄桑巨變
煤的形成
并非完成于一瞬間
礦工的秉性
歷經了千錘百煉
我曾經是一棵樹
筆直而參天
我現在是一塊煤
渴望被點燃
我曾經是一座山
雄壯而偉岸
我現在是一團火
照亮世界,溫暖人間
也許有一天
人們找到了更清潔的能源
不再需要煤炭
那我們也要為祖國
站好最后一班崗
值好最后一次班
也許有一天
我們會離開礦山
揮淚告別可愛的家園
那我們也無悔無怨
因為我們曾經奮斗過
沒有愧對祖先
當你在寒冷的冬天
圍著火爐取暖
你想與不想
礦工就在你身邊
當你在黑暗的夜晚
坐在燈下看書
你想與不想
礦工就在你眼前
我們喊出礦工萬歲
不是自己想益壽延年
我們只是企盼
煤炭精神的火種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中國
東方巨人
人類文明的搖籃
礦工
共和國長子
中國經濟的中堅
如果說煤炭
不僅僅是一種物質
更是放射出精神的熾熱光焰
那么,中國礦工
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字眼
而是一種精神的高度凝煉
中國礦工
一個見證中國工業發展的
功臣群體
譜寫著共和國可歌可泣的
壯麗詩篇
中國礦工
一座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
不朽豐碑
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共存
立——地——頂——天
(作者:中國煤礦文聯劉俊)
劉俊談詩朗誦《中國礦工》:礦山,我的心靈棲息地
2013年10月21日晚,北京,中國劇院,盛大的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閉幕式在這里舉行。簡短而熱烈的閉幕儀式過后,匯報演出正式開始。
鐘聲響起,燈光漸暗,劇場安靜下來,我的心卻嘭嘭跳個不停,這全是因了節目單上的那行小字:“音詩畫《中國礦工》”。
這首長詩是本屆藝術節組委會交給我的創作任務,“中國礦工”也是事先就擬定好的題目,面對這樣一個宏大的敘事主題,能否駕馭得好,演出是否成功,心里一直沒底。
節奏歡快、色調鮮明的開場歌舞《太陽花開》拉開了整臺演出的序幕,接下來登臺亮相的都是本屆藝術節從基層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節目,個個精彩,曲曲動聽。終于輪到音詩畫《中國礦工》了。我知道現場有中央電視臺的專業錄像,但我還是拿出了手機,打開了錄音開關。
雄渾有力、低沉厚重的旋律從舞臺深處緩緩流出,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到深邃、凝重的特定氛圍里。“站在喜馬拉雅之巔/翹首北望/祖國壯麗俊美的山川/如果你有一雙透視的慧眼/還會看到山川下/一望無際、層層疊疊的煤田……”煤礦文工團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那字正腔圓、富有磁性的聲音,直接撞擊著在場每一位觀眾的心。待朗誦到“將夸父追日的神話/在神州大地上/一次次地/上演……”的時候,全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時的我早已忘記了緊張,思緒隨著演員飽含深情的朗誦飄飛到百米井下,飄飛到遙遠的礦區。建國初期肩扛鐵鎬挖煤的第一代礦工形象,大雪中期盼下井的兒子早些回家的母親,推著輪椅照顧工傷丈夫的妻子,火熱的現代化采煤工作面場景……寫作中曾經浮動在腦海里的畫面,都被演員們準確而生動地一一呈現出來,我深為導演和演員們扎實的藝術功底所折服,同時又享受著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臺的那份快意。在場的觀眾大都是來自基層煤炭企業的職工代表,他們已經完全被帶入到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和情感氛圍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掌聲一次又一次響起,我的淚花在眼眶里打轉。“中國礦工/一個見證中國工業發展的/功臣群體/譜寫著共和國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中國礦工/一座矗立在中國大地上的/不朽豐碑/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共存/立地頂天”朗誦戛然而止,臺上的5位朗誦者和眾多舞蹈演員組成一個高大偉岸的造型,音樂隨之推向高潮,全場再一次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聽到在座位席上,還有人像京戲票友那樣,大聲地喊了一聲“好——”
整場匯報演出結束后,走出劇場,熟識的人見到我,紛紛上前表示祝賀。有的隔著好幾排座椅,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對節目的喜歡,有人過來和我握手、合影,有人打電話或是發短信抒發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從事業余文學創作數十年,一部作品能得到如此強烈的反響,得到這樣多人的認可,在我來說還是第一次,有些始料不及,更有些受寵若驚。我心里非常清楚,節目的成功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嚴格說,這首400多行的朗誦詩不是一首單純的詩作,而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作品。導演、舞美設計、音樂制作、朗誦者,還有大同煤礦集團的眾多舞蹈演員,都參與了二次創作,是他們讓作品在舞臺上、在觀眾的心中立了起來。
為了辦好這場匯報演出,給全國的煤礦工人呈現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向全社會展示當代煤炭工業的風采和第四屆煤礦藝術節所取得的成果,煤礦文聯的領導和全體工作人員,煤礦文工團的編導團隊以及基層企業的文藝工作者更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
煤礦文聯主席梁嘉琨,在藝術節閉幕式籌備工作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要主持召開不同類型的會議,反復強調匯報演出既要歡快熱烈,又要簡樸節儉,要多選拔基層的優秀節目,體現職工演、演職工的煤礦藝術特色。要知道梁主席更重要的角色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日常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許傳播主席雖然已經卸任,但仍熱情不減,積極參加節目策劃,還親自動手撰寫歌詞。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理事長龐崇婭是煤礦文聯元老級人物,數十年的磨礪,對組織大型文藝活動已是駕輕就熟,但是閉幕式和匯報演出的每一個環節她都要嚴格把關,精益求精,而《中國礦工》的創作,更是得到了她的直接鼓勵和支持。煤礦文聯副主席張強,不辭勞苦,深入礦區,對從基層選拔出來參加匯報演出的節目進行具體指導。匯報演出總導演、煤礦文工團副團長馮俐帶領著王和平、張龍、丁瑞華等精兵強將,從創作源頭抓起,對每一個節目都精心打磨,確保了節目的藝術品位和整場演出的圓滿成功。
我雖然不是煤炭世家出身,但是,自4歲隨父母由沈陽落戶大同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此生與煤礦難以割舍的情緣。從小學到中學,從參加工作到結婚生子,我在大同煤礦呆了33年。即使后來到了北京,從事的也是煤炭行業的文化藝術工作,對于煤礦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
在創作《中國礦工》那段時間里,每天凌晨2點從床上爬起,伏在幽暗的臺燈下寫作,電腦主機嗡嗡的風扇聲顯得格外清晰,閉了眼睛,有時竟能幻聽成井下采掘工作面那轟鳴的機器聲和大巷里呼呼作響的風聲。我想起了母親在我參加工作第一天下井的那個冬夜里,一直站在雪地里等我回來的情景;想起了在礦上和我住對門的全國第一代煤炭英模連萬祿,因肺部吸入太多的煤粉而佝僂著腰大口喘氣的痛苦神情;想起了抱著電鉆在煤壁上打眼、裝藥、放炮,還等不到炮煙散盡就沖進去攉煤的礦工兄弟。還有我的隊友,20多歲就把命丟在了井下,而他是為了救另外一名工友而犧牲的,卻只能算作工亡。所以,在作品修改過程中,我幾乎是固執地把“戰場上的戰士/犧牲了追認為烈士/同樣危險的境地/礦工遇難了/卻只能從違章中尋找答案”的詩句留了下來,以表達對工友的悼念。我還想起了感動中國的礦工謝延信那憨厚的笑容,想起了冀中能源最美礦工妻子趙淑芬那雙善良的眼睛,想起了隱在礦井口蒸騰的霧氣里為礦工送水、送鞋墊的好礦嫂黨素珍的身影……
煤礦是一塊沉重的土地,已經沉重到地層深處的數百米甚至千米以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的辛苦是公認的,但農民在直腰的時候,可以看看藍天白云,享受一下大自然吹來的風。而礦工累了,想直起腰來休息的時候,不小心就會被頂板碰了頭,而他們也不能有過多的歇息,因為在陰冷的井下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會迅速冷卻而變得加倍的冰涼和潮濕。伴隨著科技進步,盡管煤炭企業的井下工作環境和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無庸諱言,采煤仍舊是一個艱苦、高危的職業。面對沉默的煤礦工人,我們有一點寫作特長的人,喜歡文藝創作的人,就應該有責任、有義務把礦工的艱辛和不易告訴世人,不要讓開采光明卻享受不到陽光的礦工還要蒙受那樣多的委屈和埋怨,更應該將當代礦工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品質和善良隱忍、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播出去,發揚光大。
礦山,是我的心靈棲息之地,我永遠為自己曾經是一名礦工而深感驕傲和自豪。
此生,我要用手中的筆,為歌頌、贊美我摯愛的礦工兄弟而不遺余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