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奇葩全煤飄香
訪長篇小說《黃鐘不棄》作者、龍煤七臺河分公司法律事務部副部長盧國成

長篇小說《黃鐘不棄》作者、龍煤七臺河分公司法律事務部副部長盧國成
七煤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文藝人才不斷涌現,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企業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在國有煤礦工作了20多年的龍煤七臺河分公司法律事務部副部長盧國成嘔心瀝血、筆耕不輟。近日,他的的長篇力作、第六屆全煤系統文學烏金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參評小說《黃鐘不棄》被改編成評書,即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頻道播出。該作品成為全煤第一個走進國家級電臺的文學作品,開創了煤礦人寫煤礦、煤礦人播煤礦的先河。
近日,記者采訪了這部39萬字的長篇小說《黃鐘不棄》作者、龍煤七臺河分公司法律事務部副部長盧國成。
小說《黃鐘不棄》創作之源。
記者:創作的動力是什么?為何定名《黃鐘不棄》?
盧國成:當前,我們國家煤礦事故頻發,是國家的災禍,是人民的災禍,更是礦工的災禍。事故頻發是天災還是人禍?這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根據作者在煤礦二十多年的經歷和思考,聯系全國各地礦難的現實,得出結論:礦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每一起礦難的背后,大多是與腐敗相聯系的。但是,這種災禍是暫時的,隨著改革的深入,肯定會得以解決。楚辭云: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故定名為《黃鐘不棄》,即黃鐘不會毀棄,正義必將永存。意在揭示本質,弘揚正氣,把握方向,堅持改革,讓煤礦安全在深化改革中實現,讓國有資產在改革中保值增值。

作者盧國成(右)與中央廣播電臺的錄音師石良紅合影
嘔心瀝血終成《黃鐘不棄》
記者:《黃鐘不棄》的創作背景是什么?歷時多久創作完成?
盧國成:這部長篇小說的背景,聚集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進程中的這樣一個節點上:那就是國有煤礦經歷了近二十多年的改革,與成果伴生的艱難,與效益相連的事故,與國運相依的礦工,與改革深入的思考,與弊端相克的正義,與觀念轉變相佐的冒險,與高層關切相違的漠視,如此等等,都應該有個交待,都應該有個答復,至少應該有個方向。于是,就有了這部大膽探索與揭示國有煤礦管理的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黃鐘不棄》于2006年動筆寫作,2006年8月份成稿,2008年12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兩年的時間共修改6稿,這期間,曾被原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安排原安監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黃毅(現任安監總局副局長)審看這部小說初稿,黃毅稱贊小說很好,表現內容與我們的想法是合拍的。2007年,長篇小說《黃鐘不棄》被審定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2009年3月份,由七臺河市委宣傳部、七臺河市紀委主辦,市政協、礦區工會、龍煤七臺河分子公司黨委宣傳部協辦,七臺河市文聯承辦,6家單位聯合召開盧國成長篇小說《黃鐘不棄》出版發行座談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在會上做了題為《人品、作品和城市品味》的講話,對《黃鐘不棄》給予高度評價,贊其進一步推動了七臺河市文化事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會上,市紀委、龍煤七臺河分子公司黨委宣傳部領導給予充分肯定;12名七臺河市著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發言,收到評論文章32篇。

評書演員李萍(右)與中央廣播電臺的錄音師石良紅合影
評書《黃鐘不棄》走上央廣
記者:長篇小說《黃鐘不棄》如何被改編成評書,走上央廣?
盧國成:2011年,我到北京領獎,即參加第六屆全煤系統文學文學烏金獎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期間,中國煤礦文聯、曲藝家協會秘書長宋德權先生力促將長篇小說《黃鐘不棄》改編成評書,并聯系演員與之合作。煤礦文聯副主席龐崇婭和組聯部部長張強積極溝通聯系此事,邀請著名評書表演大師劉蘭芳的學生、山西晉城煤礦文工團演員李萍演播、錄制評書《黃鐘不棄》。
11月19日,在中國煤礦文聯、中國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和龍煤七臺河分子公司黨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1個多月的緊張錄制,評書《黃鐘不棄》錄制完成,該評書共有65回,每回30分鐘,即將于近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頻道播出,開創了全煤第一次走進國家級電臺的文學作品,開創了煤礦人寫煤礦、煤礦人播煤礦的先河,充分體現了全煤、七煤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氣象。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