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劉慶邦短篇小說《清湯面》讀后
有年頭沒見《人民日報》發表小說了,10月30日的《作品》上,出現了劉慶邦的《清湯面》,眼前為之一亮。趕緊捧讀,一氣兒讀完。沒經思考,首先躍上心頭的一個感覺就是:太好了。
我所想到的太好了,有兩層意思,一是《人民日報》又發小說,大大活潑了副刊版面,是件好事;原來《大地》或《作品》副刊只發些散文或小詩歌,忒單調。二是劉慶邦這篇小說確實好。聯系起來說,就是《人民日報》多發好的短篇小說,一直是我的一個希望,我這個希望看來今后要變成現實,我心里感到十分高興,所以這篇小文的題目就用了驚喜二字。
現在來說這篇小說的好。
劉慶邦是善寫短篇小說的大家,素有短篇王的美譽。已故著名作家林斤瀾對劉慶邦小說的評價是三平有幸,即來自平民,出自平常,貴在平實,概括性地道出了劉慶邦小說的本質和特色。他的近作短篇小說《清湯面》十分突出地彰顯了這種可貴的平的特色。
小說寫的是兩個遇難礦工家屬和一個女孩的一段很普通的生活故事,清湯面是她們關系中的一個小插曲,就是這個小插曲,深刻展示了這幾個普通人善良美好、樂觀向上的高貴人性品格。小說語言、情節非常平淡、平常,然而所蘊含的感人情愫、所蘊含的心靈震撼力,卻讓讀者一陣陣心潮起伏,直至眼睛發酸,熱淚欲滴。小說作者博大的人道主義心胸、深沉的悲憫情懷躍然紙上,給讀者以深刻的人性大愛的滋潤。這篇小說從文學角度歸納,我以為那就是由完全反義的三組詞語構成的三個特點:淡而濃,淺而深,短而長。
小說沒有多余的景物描寫和心理道白,只是用十分平常的語句娓娓述說,甚至開頭和中間根本沒提到主人公是礦難職工家屬、預先布下讓人同情的感情網,直到最后才提及,使讀者猛然間感受到靈魂的震撼,油然產生同情,油然感受到主人公圣潔、柔美、高尚品德之光輝,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矗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用平淡的語言輸送極為濃烈的感情,足見作者短篇小說造詣之深。細想想,這其中確有技巧。但我以為,劉慶邦小說達到這個高度,絕非單純語言技巧之所能為。那是一種精神高度,不是語言技巧所能概括的。劉慶邦深入生活底層,具有普通勞動者那種質樸直白的素質,寫小說一向討厭玩形式、玩玄虛、玩深沉,他用平淡的語言所輸送的就是感情的真實。試想,文學的功能除了以真情感人還能是什么?
所謂淺而深,也是指其文字的平易,沒有用華麗辭藻刻意修飾,沒有一句道貌岸然的理性評述,只是平平淡淡、娓娓述說,不賣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不玩弄語言花活、玩弄什么意識流,讓人霧里看花。劉慶邦小說的文字誰都能看懂,念出來誰都能聽懂,這種平民性語言最是真誠,最是樸實,最是豐厚,也最是深刻。我以為這是一種高境界的含蓄,看似淺淡實則具有無比深厚的感情含量,高度體現了藝術語言的清純和優美。這才是真正的三貼近。這才是真正的嚴肅文學應有的德行。鐵凝的小說是這樣,路遙的小說是這樣,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這樣。
《清湯面》以淺淡而淳樸的語言所傳達出的是深沉而高雅的情懷。劉慶邦不是在用小說為我們復述社會苦難,而是讓我們對社會現實坦然面對,并讓我們用人道、人性的真情點燃起堅韌頑強的希望的燭光。劉慶邦洞幽燭微,善于在平凡生活中捉捕有積極意義的閃光點,然后加以藝術構思,把平凡變為不凡。這篇小說能讓你體會到悲憫,惦念,卻沒有消沉,更沒有郁懣,沒有憂傷。只有一種光明的豁亮的催人奮進的積極情愫在心中回蕩。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深感謝作者所給予我們的醇厚的美的享受,這是一份富有人性美之滋養的心靈雞湯。
有些作家,熱衷炮制長篇巨帙,不屑于寫短篇小說,好像作家的能耐和聲譽,是隨著所著之篇幅長短而見其高下的,而常見之所謂長篇,情節卻平俗而拖沓,讀起來費時勞神,難以卒讀,隨讀隨忘,印象淺淡,教益寥寥,甚至根本留不下一點印象,徒然耗費許多光陰。《清湯面》這樣的短篇,讀之欣欣然,不艱深,不費力,卻感人至深,讓人銘記不忘,教益幽遠而綿長。讓你沒法不惦念那兩個礦難工人家屬,和那一個懂事的女孩,讓我們聯想到千千萬萬為全國人民的溫暖而獻身的煤礦工人,而對他們的家屬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從而感懷我們不斷興旺的國家,感懷億萬為中國的偉大復興而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勞動者。作者讓我們對那幾位礦工家屬的惦念,是一種欣慰的惦念,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懷,不消極,不頹廢,不悲傷。這篇短篇小說陶冶情操,讓讀者精神升華,邁向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這就是嚴肅文學的力量,是一種不負于時代的正能量。這篇小說所達到的藝術效果是許多泱泱長文所難以企及的。
《清湯面》真是極其清淡,卻也極其香美。我感激小說作者所給予我的心靈凈化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霸州市氣象局離休干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