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甸甸的收獲——煤礦文化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李韋魯院學習總結
在中國煤礦文聯和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的推薦下,經過我所在單位中國煤炭報社的批準,今年3月1日至4月28日期間,我參加了為期兩個月的魯迅文學院第十九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的學習。
魯迅文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初成立的中央文學研究所,丁玲任所長。2002年從首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開始,到目前高研班已成功舉辦了19期,被稱為中國作家的黃埔軍校,一大批優秀中國作家從這里走向文壇。19期高研班與以往各屆不同,它是在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后舉辦的,為順應國內形勢,中央有關部門領導為十九期和5月10日開班的第二十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確定了作家的責任與使命主題,并且,據魯院領導介紹,這兩期的學員將作為代表參加于今年十月在北京召開的青創會。
魯院的學習共分為三大部分,時事政治、文學講座和社會實踐。時事政治課,由中央黨校的知名老師給我們講授了《從中共十八大看中國政治走勢》、《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等課程;文學講座由王蒙、蔣子龍、蘇叔陽、梁衡等知名作家擔綱,給我們講授了許多精彩課程;社會實踐,學校組織帶領我們去了西柏坡、西安、延安等地參觀學習。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兩個月的學習生活很快就結束了,盡管還沒來得及好好整理一下兩個月以來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愿,但最想的,還是先把沉甸甸的收獲寫進魯院的這段記憶里。
一、結交了朋友,宣傳了報紙
這次學習也是一個很好地宣傳煤礦的機會,在一定范圍內,尤其是文學圈內,提高了煤礦文化的知名度。在這次參加學習的50名學員當中,都是來自全國各省作協推薦的專業作家和來自總政、電力、石油、鋼鐵等行業的文學、新聞工作者,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地,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多次和他們有過文學上深層次的接觸和交流。如河北專業作家常聰慧,在她的作品研討上,我被確定為我所在小組的發言人。我認真研讀了她的幾篇短篇小說,也和她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學到了一些她在短篇小說創作上的技巧。還有軍旅作家侯健飛、浙江作家蘇滄桑他們的作品都讓我學到很多,也感受很多。
在魯院學習期間,我也通過魯院這個平臺和中國作家協會相關部門領導有了一定的接觸,如結識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張抗抗并和她成為朋友,她也很爽快地答應有機會為我們寫稿。和魯院的幾位老師成了朋友,除向他們約稿外,也把我們的報紙介紹給他們,多次拿我們的報紙征求他們的意見,魯院副院長李一鳴還給太陽石版提出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在學習期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指定的輔導老師,我的輔導老師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他教會我們很多文學創作技巧及文學知識,在一些探討當中,他的許多思想也給我辦好副刊版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借鑒。
這段學習生活,讓我感到最有收獲的是,約到了一些名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已經在我們太陽石版上發表,還有大量的作品等待下一步發表。
二、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們聆聽了許多名家的精彩講座,不但極大豐富了自己的學識,增長了見識,也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在這些講座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兩位老師是梁衡老師和蔣子龍老師,《文章寫法》凝聚了梁衡幾十年的新聞和文學經驗,對我的新聞從業工作和文學寫作愛好很有幫助,在理論層面上開啟了心靈的一扇窗,一扇門。蔣子龍老師的講座讓我更清晰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尤其是他對文學創作的獨到理解給了我很深刻的啟發。
在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古城西安,充分感受到了祖國幾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采訪克隆羊基地讓我們增長了科技方面的知識和見識,有魯院的老師說,這一經歷可以為我們將來創作科幻小說提供素材,我認為,可以讓我更多地了解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不但讓我們積攢了文學素材,也使我們領略了發展中國家高科技的崛起,以及科學發展給國家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聯想到自己,更堅定了作為一名文學工作者,應更多地肩負謳歌我們的國家,歌頌我們的人民的責任和使命。
三、深化了理念,拓展了思路
總感覺自己想問題過于簡單,沒經過挫折的考驗,這樣的思想不利于創作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心底也時常在糾結,到底具備什么樣的思想能給我的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提供足夠的正能量?在兩個月以作家的職責與使命為主題的教育中,思想深處多了許多思考,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寫什么樣思想內容的作品,也讓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進的方向。
說到底,新聞和文學創作的根一樣,在每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心里,這個根應植于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廣袤大地上,牢記三貼近思想,才能創作出人民滿意的文學作品;具有一種正確的思想,明確一個方向,才能創作出無愧于人民的作品。
四、交流了經驗,增加了積淀
經常想這樣一個問題,對一種文學現象或文學思潮,自己怎么看,自己有哪些差距,同樣的問題,同學會怎樣看?在魯十九,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無疑是各省和各行業的文學創作精英人才,每個同學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借鑒和學習的經驗,特別是,通過兩個月時間和同學的不斷交流,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創作閃光點,如班長侯健飛的真情創作和蘇滄桑同學的才情創作,很多同學對文學領域的獨特理解及他們的才華也讓我增加了一定的文學積淀,一定對自己今后的創作很有幫助。這期間,也大量閱讀了同學的作品,他們的思想對自己也很有幫助,也同樣學到了很多文學創作技巧。
五、豐富了思想,明確了方向
文學和新聞是相通的,有很多共同之處,尤其在自己所負責的太陽石副刊版面,如何將其辦得更好,辦出自己的特色,一直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通過在魯院期間的學習,有效解決了困擾自己許久的如何讓文學版面更新聞化,如何完成兩者完美結合的問題,為自己辦好副刊版面增加了正能量。
(作者系中國煤礦文化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報社專刊部主任)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