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文藝之鴿”,給礦工的心底銜去一片光明——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
——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
第五屆中國煤礦藝術節開幕在即,系列活動將持續一段時間。會有哪些知名藝術家參與?活動將在哪些礦區舉行?這一屆藝術節有哪些亮點?——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走進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的辦公室內,第一眼就被墻上的字畫所吸引。“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梁嘉琨手書的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歌《出塞》赫然映入眼簾。
明亮的辦公室內,梁嘉琨的幾幅書法和中國畫習作懸掛在雪白的墻面上。那幅“愛因斯坦”鋼筆畫乃是他30歲時的舊作。“一方面激勵我不斷去學習、閱讀,不斷探索;一方面提醒我,不要忘記自己的藝術愛好。”梁嘉琨說。
梁嘉琨自幼與藝術結緣。幼時每日大小楷和繪畫各一張。中學時期,有幸得到王雪濤入門弟子劉月芳老師指點,學習中國畫、書法。后下鄉于山西的偏僻小山村,勞動之余研習人物素描及書法。工作后,從事煤炭專業,鉆研技術、管理,疏于書畫藝術一晃30年。
從2006年至今,梁嘉琨連續被選為中國文聯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委會委員。與“文聯”相遇,激發起他心中的藝術熱情,讓他開始了更加系統的藝術理論、藝術創作方面的鉆研。在梁嘉琨的書桌上,葉朗、朱良志等美學家的著作整齊疊放在一起,幾大本筆記本里,收藏著各種文藝剪報。一張張發黃的《中國藝術報》的文章剪報,雖然只在眼前閃過三四秒的時間,在記者心底卻好像引起了“微震”。
“立足礦區,服務礦工”要扎扎實實做下去
今天的礦區變了,煤礦工人深入井下、冒著生命危險、開采出國家需要的重要能源,那種“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已經轉向對煤電、煤化工等新領域的不懈追索。在梁嘉琨看來,文藝是500萬煤炭人精神家園里那片溫暖的棲息地,讓廣大的煤礦職工豐富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選擇在我們黨和國家發展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年份舉辦第五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有著慶祝煤炭工業走入新時代的意義。藝術節的主題就是‘弘揚時代精神,展示礦工風采’。”梁嘉琨介紹,這屆藝術節將全面展示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的宗旨就是‘立足礦區,服務礦工’,要用多種藝術形式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進一步推動礦區精神文明建設和煤礦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
在作為中國煤炭工業進程中的“忙碌的一分子”的那30年,梁嘉琨親身參與了30多起特別重大事故的調查,親眼目睹了東北、西南等開采條件復雜的礦區的困難處境,走訪了偏遠山區里的礦區,接觸到老礦區里為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奉獻了青春的礦工和家屬們。他深切感受到,對于煤炭人而言,精神支撐多么重要——無論是知識的進步、技術的更新還是文藝情懷的寄托。他反復強調,煤礦文藝工作要“立足礦區,服務礦工”,這是要扎扎實實做下去的事情。
本著這樣的理念,在第五屆中國煤礦藝術節上,那些代表千千萬萬普通礦工的煤炭行業的優秀文藝工作者,會在開采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洋務運動的開灤礦區一起為藝術節揭幕。“這屆藝術節是歷屆項目最多的一次煤礦大型文化藝術活動,每一個活動都會辦在基層,而且會把各個礦區的大型文化藝術活動都納入到藝術節的統籌中來。”梁嘉琨說,“這是礦工的節日,是新時代煤礦群眾文化藝術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和展示”。
與往屆不同的是,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會隨著藝術節在各個礦區的輾轉,將“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傳播得更為響亮。他們和參與展演的職工們一起都是藝術節的主角。“同時,我們會用微電影、視頻小故事來展示礦區面貌、礦工生活以及煤炭工業堅持‘科學、安全、綠色’發展理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梁嘉琨補充道,由于中國煤礦文化藝術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本屆藝術節的“中國煤礦文化藝術論壇”會對未來煤礦文化藝術工作的重點和走向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探討。
向往精神的“陽光”要做耀眼的“煤亮子”
“每天/在千尺井下開采光明/總是充滿著陽光的向往/于是/他養了一群鴿子/每當他走出礦井/鴿子/便給他的心底銜來一片光明”——今年第6期《陽光》雜志上發表的組詩《初春,礦區蕩漾一片和諧的旋律》如是寫道。
當記者問道“中國煤礦文聯是否也是給500萬煤炭人心底銜來一片光明的‘鴿子’”時,梁嘉琨說:“‘鴿子’這個詞明亮而富有詩意。其實,我們煤礦還有一個詞語叫‘陽光’,這也是煤炭人的情結。當你走進礦山、深入800米井下,你就能體會到礦工為什么對明亮、溫暖的詞語保持一種向往。”
“一定要解決礦區文化生活枯燥的問題。”在這樣的行業呼喚下,中國煤礦文聯于1995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風雨歷程。“一般認為1982年中國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的成立,是當時煤炭工業部老領導一項高瞻遠矚的決策。文化組織的成立,使煤炭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煤礦文化生活的行為和機構,把煤礦工人對生活中陽光的渴望變成對精神‘陽光’的向往。”梁嘉琨認為,煤礦的文化藝術對于提高煤礦工人的素質、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塑造煤礦工人的形象都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因為所舉辦的每一個文化藝術活動都有著“滿滿的正能量”,對礦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常用“潤物細無聲”來形容優秀的書籍對人的心靈的積極影響。這兩年,“全民閱讀·書香煤海”職工讀書活動在全煤系統內開展得如火如荼。煤礦職工的閱讀、朗誦和微信上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文字書寫,都與城市空間地鐵里手機密布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原來,在煤礦的黑色記憶里,有著如此詩意的心靈島嶼。“我們希望:每一位礦工行動起來,使閱讀成為一種自然習慣;每一個家庭行動起來,使閱讀成為一種優良家風;每一個礦區行動起來,使閱讀成為一種生活常態。”梁嘉琨說。
“家風”,也是一個煤炭行業外記者對煤礦文藝活動的一個最深的感受。中國煤礦文聯在基層礦區所做的文藝活動異彩紛呈,那些跟“家”有關的活動,如潞安集團“最美家庭故事·優秀安全家書”巡回演講、棗礦集團“好家風”故事會、鐵法能源公司“家庭家教家風”書法美術攝影展等,讓煤礦那種濃厚的“家的氣息”撲面而來。梁嘉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礎有民本思想、家庭本位。煤礦為什么把‘家’看得如此重要呢?因為只有成為一個‘大家庭’,才能融合,才能產生力量。我們講‘傳承’,其實更多的是通過家庭來傳承。所以,在煤礦,‘家’文化一直很盛行,這也是煤礦安全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要做的,是讓500萬煤炭人能夠凝聚成一個‘大家庭’,一起闖關向前,成為耀眼的‘煤亮子’!”這是梁嘉琨的心愿,也是中國煤礦文聯的心愿,更是500萬煤炭人的心愿。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