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之鄉的文化之旅——龐崇婭一行赴山西調研編撰《中國煤礦文化藝術志》史料小記
——龐崇婭一行赴山西調研編撰《中國煤礦文化藝術志》史料小記
元月22日至26日,中國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煤礦文聯副主席龐崇婭,中國煤礦文聯群眾文化理論研究會會長李君,中國煤礦文聯音協副主席石金成一行3人赴山西就編撰《中國煤礦文化藝術志》進行專題調研。
調研組冒著嚴寒,在一周之內先后對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汾西礦業集團,陽泉煤業集團、潞安礦業集團的文化設施、文化遺跡、礦山民俗風情、博物館、圖書館等進行了深入認真的了解和實地考察。
元月23日,調研組抵達第一站: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白家莊礦。該礦基本完整保存了1937年日偽時期日軍侵占白家莊期間居住的“十間房”、日偽炮樓、日軍變電所、日軍鍋爐房煙囪、慰安所、萬人坑等遺址,鐵一樣的事實印證了日軍對山西煤炭資源的掠奪。此外,閻錫山辦礦時期的石頭窯洞等,也充分體現了煤礦屈辱、抗爭的歷史。


從歷史的遺跡來到“昌旺林”,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松樹和各種叫不上名字的樹種,這是一個老礦工對礦山愛的奉獻。他的名字叫傅昌旺,是白家莊礦的職工,退休后獨自一人扛著一把鐵鍬,帶著干糧和涼白開在礦區南山義務開荒20年,共植樹16萬多株,撫育樹木58萬多株,綠化荒山57畝。他的事跡感動礦山,曾被中國煤礦文聯表彰為“感動中國的礦工”。



調研組還觀看了西山煤電集團的電視宣傳片,其中書法作品、攝影作品、剪紙作品、根雕作品琳瑯滿目,尤以刻瓷作品引人入勝,韓林是西山煤電集團的一名美工,在學習和工作之余,他鐘情于刻瓷藝術,一把重量不足100g的小槌,幾把小而精致的鋼鑿,在“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中,活靈活現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便躍然于呆板、硬澀的瓷盤上。目前,他的作品已走出礦山,走出山西娘子關,走向了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許多國家。他還被稱為是“山西刻瓷第一刀”。

調研組在白家莊、高家河、南坑、西山集團文聯等處,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由于開采時間較長,白家莊礦的煤炭資源已近枯竭,現正在規劃建設一座集自然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西山國家礦山公園。礦山公園以白家莊礦為中心,占地約3.1平方公里,包含白家莊礦二號井井口及斜井、“昌旺林”等諸多礦業遺址和人文景觀,建成后將形成“一館、二翼、三坑、四區、五遺跡”的景觀結構。

元月24日,調研組來到陽煤集團。這里有一支過硬的職工版畫隊伍,特別是陽煤三礦工人版畫,興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在礦區各級黨委的重視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如黑板報、宣傳欄、競賽臺、墻報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他們用繪畫藝術熱情歌頌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他們的版畫還登上過中國美術館的神圣殿堂。王雨來是陽煤礦工版畫的代表人物,當年,他和一群摯愛版畫的熱血青年用他們握慣了大錘和鐵锨的手,在班后拿起畫筆編墻報、畫插圖,宣傳黨的中心任務,鼓舞廣大職工的生產熱情。其中版畫代表作有反映礦山體育活動《礦山籃球賽》,反映機械化進程的《液壓支架進礦山》系列組圖,有反映技術革新的《攀登新高峰》和反映礦山新貌的《五月的礦山》等等,這些作品緊密配合陽煤的發展變化,參加了上海、 陽泉、旅順、大連四城市聯展和中國美術館的展出。并通過新聞、期刊、影視,被介紹到美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等地,在國內和國際上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翻開陽煤美術成就的畫冊,猶如翻開了陽煤美術的歷史,那一幅幅或華麗或凝重,或質樸或剽悍的畫卷既見證了陽煤歷史發展的腳步,也呈現出陽煤礦工不僅為囯家奉獻出了亮閃閃的烏金,更創造出了屬于陽煤礦工的文化藝術。


在陽煤一礦,提起煤雕這種煤的工藝品,就不能不提起它的創始人趙玉軍。趙玉軍一家三代都是陽煤集團的礦工。早在陽煤集團銷售辦工作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第一次看到煤雕作品,便被深深地吸引了。趙玉軍意識到,應該把煤的另一面展示給世人。2002年,趙玉軍就地取材開始制作煤雕。陽泉無煙煤素有“墨玉”的美譽,用它制作的煤雕色黑锃亮,質樸典雅,細膩逼真,造型流暢,自然間流露出一種高貴本色,當趙玉軍第一次把作品帶出去參展時,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陽泉煤雕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上也有著頗高的贊譽。2007年至2010年,陽泉制作的煤雕連續四年奪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作品《宮燈》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并被收藏,作品《鳳形珥珰宮燈》入展上海世博會山西館,“云龍紋鏤空花瓶”“鳳鳥紋鏤空花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為煤制手工藝品確立了新的世界標準,而且改變了社會公眾對煤炭人“傻大黑粗”的舊印象。


為了“保存工礦記憶,研究歷史脈絡,弘揚煤雕藝術,探索文化發展”,2016年,趙玉軍自籌資金開辦了我國第一家以展示煤炭文化和煤雕藝術為主旨的專題博物館,展區面積約500平方米,收藏著數萬件從古代到現代的各類煤炭藏品。趙玉軍說,因為他從小就在煤礦生活,煤礦長大的,祖孫三代都是煤礦工人,可以說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黑色”的血,對煤炭的感情特別深。建立這個博物館,就是通過收藏煤炭文化,展示煤雕藝術,讓人們更多的了解,深切的感受煤的魅力,“因為煤,所以美”,把煤炭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讓煤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




與此同時,調研組還深入到陽煤一礦俱樂部、職工自助圖書館、道德講堂、文化雕塑廣場等實地參觀,并在陽泉保晉公司紀念館、陽泉保晉公司文化園收集了許多珍貴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先生還曾在此地留下了“以平定之煤鑄太行之鐵”的題詞。了解了陽泉是一座“因也礦產,興也礦產”的城市,是中共第一城。陽煤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充滿活力的文化特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元月25日,調研組來到位于山西東南部的潞安礦業集團。其所屬的石節圪煤礦,曾以艱苦奮斗聞名全國,受到周恩來、李先念、江澤民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石圪節煤礦還是中國共產黨接管的第一座紅色煤礦,康克清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兩次來到石圪節煤礦指導工運運動。不論在什么樣的年代,石圪節人都從實際出發,高效辦礦,成為煤炭行業的一面旗幟。隨著時間的遷延,2016年10月13日,石圪節煤礦最后一個礦井南副井完成了歷史使命,正式關閉停產。調研組在八一八文化廣場和石圪節文化展廳,回望著這座有著近百年開采歷史老礦的光榮革命傳統,感受著這座煤礦濃重的光榮與夢想、付出與貢獻!




尤其石圪節礦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向社會奉獻著精神文明。石圪節礦職工李建軍是山西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山西省一級民間藝術家、中國民間文化品牌藝術家。他與夫人王艷飛共同研究創作的“蝶翅畫”先后20余次榮獲國內外大獎。特別對仕女類作品的創作情有獨鐘,更是技高一籌。他筆下的仕女,有的臉襯桃花瓣,發堆金鳳絲;有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猶如曼妙佳人從畫中飄然而至眼前,若隱若現,忽遠忽近,一顰一笑動人心魂。2007年應第六屆亞太城市首腦峰會組委會邀請,李建軍攜帶著他的“蝶翅畫”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參加了會議,他是本屆峰會唯一中國民間藝術家代表。他精心創作的蝶翅畫作品《四大美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民間藝術品品牌活動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中被評為“中國創造——民間文化珍貴藝術品”,2009年被世界藝術家協會授予“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2011年,蝶翅畫作品《春色動人》在第46屆全國工藝品、旅游品及家居用品交易會上獲得“2011年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優秀獎”。2012年,在中國工藝美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舉辦的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中,蝶翅畫作品《新裝》榮獲銀獎。



王莊礦機掘隊的退休職工申志強鐘情于根雕藝術,十幾年來不斷挖掘、鉆研根雕藝術,在礦區的大力支持下還設立自己的工作室,件件作品栩栩如生。

元月26日,調研組來到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在收集到許多礦山傳說、歌謠的同時,被汾西礦業集團現代化大型文體活動中心所震撼。該中心2005年12月31日正式落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積19475平方米,集劇場、體育館、展覽館、會議室、健身、娛樂等多種設施于一體。其特點是:功能全、場地大,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現代化活動場所,且全天對礦區職工和社會免費開放,在豐富礦山職工和地區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短短幾天的山西煤礦文化之旅,調研組一行馬不停蹄,不顧旅途勞頓,天天有收獲,處處有驚喜,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礦區民間文藝讓調研組感慨萬千。煤礦是烏金的海洋,煤礦工人也是一群熱愛藝術、創造藝術大寫的人,祝愿我們的礦山在煤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更加美好。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