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節振國百余件史料在開灤博物館面世
4月5日,百余件與民族英雄節振國有關的珍貴資料在河北唐山開灤博物館面世,吸引眾多民眾前來瞻仰憑吊這位二戰期間因刀劈鬼子兵而名震四方的抗日民族英雄。
著名抗日英雄節振國生前的工歷卡片是早已泛黃的紙制卡片,記錄著節振國十多項個人信息。這次發現填補了節振國資方檔案的空白。
節振國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38年,作為工人領袖參加了五礦同盟大罷工。1940年,他率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年僅30歲。節振國的事跡在冀東地區家喻戶曉,多次以小說、評書、京劇、影視劇等藝術形式呈現。
今年清明之前,開灤博物館通過整理舊檔案,接受捐贈等方式,征集了百余件與節振國相關的文物資料,包括資方檔案,相關書信,以及王火等著名作家捐贈的創作手稿等。
開灤集團人員在整理歷史遺存的10萬余份職工原始工資卡片時,找到了史學界苦尋未果的節振國及其工友的工歷卡片,一共19張。其中,還發現他的兄長節振德的工歷卡片。
記者看到,節振國這張1935年的工歷卡的編號為56222,填寫著姓名、年齡、籍貫、身高、體重等個人信息。在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節振國有家人十一口,工資是日付0.70元,工作處所是井下,工作類別是包工二頭子。知情人介紹說,節振國的工資在當時的工人中屬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仍然難以度日。
此前關于節振國的信息都是靠老礦工、老干部的回憶,而這些卡片是資方的真實記錄。它們的發現填補了節振國烈士研究領域的資料空白。
清明之際,許多市民慕名拜謁,站在許多年輕人中間,節振國的女兒、81歲的節鳳蘭看到父親生前的材料,無限感慨,父親的形象和舊時代的記憶仍歷歷在目。
當日上午,節振國8位后人到冀東烈士陵園掃墓,并為節振國生前戰友周文斌、陳群獻花。節鳳蘭說:這二位烈士沒有子女,每年清明節我都來看望他們,這是母親生前的囑托。節鳳蘭說,兒時的記憶讓她歷歷在目,也正是這樣的經歷,作為節振國的后人,記住那段歷史,也希望這段歷史激勵后人。她總是告訴子女,要記住那段歷史,也要樂觀地生活。
市民馬田田說,看到這些歷史資料,就像看到了那個灰暗的年代,在清明節,特別應該向英雄表達思念和敬意。
開灤博物館在清明時補充這些歷史資料,就是為了讓市民回顧那段歷史,希望年輕人把當年礦工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傳承下去。據悉,開灤博物館正在籌建紅色紀念園,將復建河北地區最早的黨支部唐山礦黨支部遺址。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